南海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第3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二学生苏畅的《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区块链优化模型》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并挺进全国大赛。在此之前,该项目还通过了中国科协遴选,将代表中国参加被誉为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小诺贝尔奖”的第7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当前,南海正加快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这决定了南海要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的水平。南海学子将以最具时代热点的“区块链”项目冲击世界级科技竞赛,这将是一次透视、检验南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的绝佳机会。
3000行代码将灵感变现实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学生科技竞赛,参赛者为9~12年级的中学生。2019年,经过各级科协的严格考核和遴选,全国有26个项目入围该项赛事,苏畅的《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区块链优化模型》是广东省唯一入选项目。
“将一致性哈希算法和区块链结合起来,应用分布式存储、合作校验、数据分层管理等方法提高算法效率、存储效率,同时保障数据的安全。”这是苏畅项目的创新点,也是被中国科协选派国外参赛的直接原因。
“项目能做出来,最重要的基础是从中学阶段开始接触的信息学。”苏畅说,一直以来自己热衷于学习信息学的各种算法,后来在了解区块链时,突发灵感想能不能把一些算法和区块链结合起来,构建更加优化的模型。
“2017年得到南海区科协的推荐,我入选了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英才计划’,在导师和学校STEM课题团队的指导下,开始着手把这个灵感变为现实。”苏畅回忆,从设想、实验到把整个模型做出来,大概花了半年时间,期间研究了大量的国内外的相关论文,编写的代码超过3000行。
目前,苏畅正在紧锣密鼓地备战“小诺贝尔奖”。而在石门中学,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专业学科教师组成的STEM教育团队,也在利用每周开展的跨学科融合教育,激发和培育着更多的“苏畅”。
“学校一直注重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石门中学教师、科技创新项目负责人张少平说,在STEM教育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学校会为其提供导师、实验室以及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培育科技人才是全社会工程
在南海的学校中,注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并不只有石门中学,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积极开展包括科技特色教育在内的“教育工程”。
2004年,大沥实验小学启动“开心发明”特色项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多元化的科技特色课程,帮助不同年级学生增强创新精神,提升动手实验能力。“近年来,学校有200多名学生的发明作品在国家、省、市等各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其中有16件发明作品获国家专利。”大沥实验小学科学老师刘少君表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时之效,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从青少年科技教育入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爱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这个习惯从小时候就有了。”苏畅说,从事科技辅导工作的妈妈是自己的科学启蒙人,在他小时候妈妈就注重鼓励和引导其多思考、多动手,要把感兴趣的东西做出来,做出应用价值。对于未来,苏畅说希望可以从事与AI、信息加密、网络安全等方面相关的研究工作。
从苏畅的身上可以看出,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一个全社会的工程,政府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家庭的启发式引导教育,社会的科技创新氛围营造,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实现一环扣一环,发挥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作用,南海一直在探索和深耕。
激发社会资源打造
“科普大餐”
一方面,南海“紧抓”政策引导,出台了科普专项扶持政策,鼓励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政策既对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突出的学校给予扶持,同时还利用政策支持来撬动社会资源,引导公益性社会机构参与科普活动及青少年创新教育。目前,扶持政策的“特色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开始。
另一方面,“詹天佑”杯青少年创新大赛已连续举办15年,每年吸引全区200多所中小学及50多所幼儿园踊跃参加,提交各类创新作品3000多件。竞赛活动既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推动了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