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背后 中国版权市场的“视觉中国们”
“那个黑洞的图公众号别乱用,版权来自视觉中国”,两日间,随着事件发酵,似乎揭开视觉中国版权生意可能存在的“黑洞”。但与此同时,新京报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国内图片版权市场依然存在众多侵权与盗卖乱象,图片库公司的出现为媒体和机构搜索使用图片提供了方便,也成为正版图片的购买渠道。
4月12日,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国内图片库公司“三巨头”——视觉中国、全景视觉、东方IC的网站均无法访问。而探访中,当记者提及“黑洞”事件是否对公司有影响时,视觉中国一人力资源人士即刻中断对话离开。
对于记者自称希望成为签约摄影师,也遭到视觉中国员工拒绝,“公司正在风口浪尖,不方便接受摄影师面试”。
这一天,视觉中国开盘封死跌停,股价跌至25.20元/股,封单超40万手。 截至收盘,跌停仍未打开,换手率为0.54%,主力净流入为-1815.91万元。
4月12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探访位于酒仙桥的视觉中国总部。
探访
面试遭拒 “风口浪尖,不方便摄影师面试”
12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来到视觉中国位于酒仙桥的总部,一幢三层的复古办公楼掩映在绿树之中,“视觉中国”红色的标志矗立在门口,一张1969年的黑白阿波罗登月照片陈列在办公楼内,显示版权为Getty和视觉中国。
地下一层到三层分列销售、技术中心以及法务等部门。目前该公司员工尚在正常工作,不时有人讨论本周周报、运营商务等工作。
记者以应聘实习生为由进入公司,面试在类似餐厅的地方进行,其间陆续有员工进出。当记者问及“黑洞”事件是否对公司有影响时,人力资源人士立刻中断对话,“这对公司没有影响,我还有工作先走了”,该人力资源人士离开时表示。
而当另外一位新京报记者自称希望成为签约摄影师时,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正在风口浪尖,不方便接受摄影师面试”。但对方表示,作为签约摄影师可以签独家约,也可以签多家供稿约,签约后摄影师的照片本人仍然可用。
4月12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探访位于酒仙桥的视觉中国总部。
调查
混乱的版权市场: “两年间作品被盗用数百次”
“据我自己的统计,2017年6月至今近两年时间,我的作品提供15次正规授权,而盗用作品的已发现数百次(还不包括未发现的),遭盗用问题非常严重。分布非常广,政府单位,央企国企、地产企业、上市公司、私营企业、电视台……。”4月12日,专注4K视频制作的自由摄影师刘万明告诉新京报记者。
在他看来,目前国内的版权市场较为混乱。“只有极小部分单位企业、广告公司、传媒公司会主动从版权方购买作品使用授权,大多数都是从淘宝等渠道廉价购买盗版,或者直接从网络上复制别人发表的作品”。
4月12日,新京报记者在闲鱼以“摄影图片素材”等关键词搜索发现,8万张背景图片素材售价仅为3.5元。
据刘万明介绍,他的作品在网上被盗卖非常严重,价格在几毛钱至几百元不等,最低价仅3毛钱。这类盗卖,很难处理,盗版投诉处理后,很快又会换个地址放出来继续售卖。
新京报记者查看卖家留言发现,使用此类素材的客户大多为广告公司和自媒体人。
国内一广告公司合伙人、设计总监李伟(化名)向记者介绍,2010年以前,广告公司大部分是设计作品,购买图库相对较少。2012年前后开始承接企业主的“双微运营”(微博、微信),每个月一个大客户使用图片的数量在百张左右,这时候开始出现图片和字体的侵权问题。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图片版权行业前景研究与投资可信性报告》,图片库需求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原因是自媒体高速发展,而为了达到吸引流量增强内容趣味性的效果,公众号发文普遍图文并茂,所以图片的使用量出现爆发增长。
4月12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探访位于酒仙桥的视觉中国总部。
起底
视觉中国有着怎样的版权生意?
据了解,视觉中国的图片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世界图库巨头Getty的授权,一部分是来自签约摄影师上传的独家或者多家图库共享图片,其中图片又分为创意类图片和编辑类图片。视觉中国创始人之一、副总裁柴继军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视觉中国代理的图片中,来自Getty的创意图片占视觉中国创意类图片的60%,编辑类图片(即新闻图片)占比约为20%。”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