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起家到跨区域扩张:中闽百汇的“保守”与 “激进”
保守与激进,这对看上去矛盾的发展风格,在福建中闽百汇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中闽百汇在福建省安溪县城起步,2013年在新加坡主板上市,销售规模突破30亿元。
中闽百汇在厦门、泉州等地占据头部位置,以“百货+超市+餐饮”为主营业态。在经历过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外资零售商入侵,也和永辉等全国连锁零售商超正面竞争之后,中闽百汇逐渐形成既“保守”又“激进”的战略组合。
说它保守,是因为相比同区域的永辉超市、朴朴超市而言,中闽百汇在经营上对于需要深入改革业务架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的战略型创新慎之又慎,包括盛行一时的“餐饮+零售”、前置仓模式、线上线下一体化等概念均未深度试水。在管理上,中闽百汇也沿用着闽商风格浓厚的文化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中闽百汇在把握发展节奏方面也有激进的一面,例如在县域市场仅有一家门店时,便在泉州市场的中心开店;在厦门开出首店时,不惜拿下同类零售企业视为“雷区”,临近火车站的梧村物业,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自造商圈;而中闽百汇如今与砂之船合作试水的奥特莱斯项目,在合作模式、跨界程度等方面都显示出操盘者的强大魄力,以及合作伙伴对于中闽百汇运营能力的认可。
外界因此对中闽百汇逐渐形成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中闽百汇在为消费者既有购物习惯的前提下做透商品与服务,例如,执行商品保质期的“三分之一”原则、强化专业型+态度型服务体验等举措,这是中闽百汇吸引消费者的核心价值。
同时,中闽百汇的招商及运营管理能力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支撑着中闽百汇在控损、提升销售额及盈利等方面稳步增长。而类似于避免采购团队出现“权利寻租”等管控机制,也被熟知中闽百汇及福建零售业的商界人士评论为“首屈一指”。
但也有观点表示,中闽百汇的卖场更偏向于传统超市,所售商品偏向价格质量敏感型客群,目前也着重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是说,中闽百汇面临着和诸多传统零售企业相似的问题,即在创新型零售企业携互联网模式、资本力量冲击市场时,受机会型、冲动性以及消费多样等趋势影响,掌握着未来增量的年轻客群是否会走进传统区域零售商的卖场?这将是企业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
踏稳跨县、跨市、跨省节点
“激进”挺入空白市场
中闽百汇的业态定位,与其深耕多年的市域市场关联紧密。1997年,中闽百汇CEO陈开通牵头在福建省安溪市开出第一家中闽百汇商场,类似于当下的百货业态。随后,考虑到县域消费者具有一站式购齐、满足休闲娱乐等需求,中闽百汇逐渐将百货与超市、餐饮、娱乐等业态结合,采用自营、联营、外租并行的运营方式,并根据当地特色民俗进行差异化布局,逐渐聚集起了一大批高粘度客群。
虽然中闽百汇在大举创新方面动作不多,但纵观其发展过程会发现,中闽百汇对于关键性节点的把控较为准确,并不失激进意味。它的布局理念也因此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领先行业半步,在成功先例出现之后成为第一个复制者;二是寻找可控借力的合作对象,以性价比较高、风险较小的方式占据市场。
简单以区域布局划分,中闽百汇第一次跨出安溪县城,进入泉州市区发展是在第一家门店开业两年之后。要知道,通常县域零售企业倾向于站稳脚跟,做出一定规模后再向城市进军。而中闽百汇在仅有一家县城门店时,却跨县到泉州市区发展,开出泉州市区当时第一家购物中心。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1999年,泉州市零售业处于“蛮荒”状态,一是缺少具有龙头地位的区域零售企业,二是尚未出现标准化大卖场,例如当下成为福建零售企业龙头的永辉超市,也是2001年才开出首店。中闽百汇决定进驻后不久,便瞄准这一机会点,在旗下购物中心内引进大卖场业态,试水“百货+超市”。
一位熟悉中闽百汇的商界人士回忆称,“就是在学习当时国外的一些大卖场,利用仓储型卖场大而全的特性,给消费者以启蒙性冲击。据说,当时中闽百汇卖场内的货架很多是从安溪县城拉过去的,可以说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而把握着中闽百汇发展节点的掌舵者之一便是陈开通,他为中闽百汇规划的发展路径曾多次受到管理团队质疑。这时候,陈开通总裁果断的作风及在中闽百汇中具有说服力的他,为其力推新项目创造可能。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