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京东等共推版权保护新技术:用区块链杀死盗版
数字内容版权保护这件事又有了新进展。
互联网数字内容版权存在大量盗版侵权问题,多到何种程度呢——相关事件频频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头条」。
近两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火热,催生出了一批做版权区块链的企业,号称能提供便捷、价格低廉的版权登记方案,简化确权、授权、维权等流程,人们似乎看到了「杀死盗版」的曙光。然而在「噱头」之外,激起的浪花有限。
在 3 月 28 日,2019 中国版权服务年会在京举行,在大会举办的第九届 DCI 体系论坛上,主办方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联合新浪微博、迅雷、京东等国内多个重量级互联网平台,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用区块链技术完成版权保护。其中,迅雷为 DCI 体系区块链技术合作方之一。
同样是区块链 + 版权的故事,但这一次让人有了点盼头。
版权问题的根本
版权问题屡禁不止,根据维权骑士发布的《2018 年度内容行业版权报告》,2018 年被侵权的作者占全体作者的 41%,而在内容层面,平均每篇内容的被侵权量为 7 次。去年第二季度仅微信公众号内容遭疑似侵权次数就超过了 30 万次。
虽说区块链还没表现出颠覆互联网的能力,大规模上链的必要性也还没有体现出来,但在版权保护方面,人们对其抱有很大希望。
在一些企业试水之后,虽然「浪花有限」,不过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先说问题。
为何过去的版权区块链服务没能达到预期?
版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当侵权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溯源和确权。同时辅以高效的授权和交易体系,方便版权的使用和流通,从而逐步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任何情况下,维权都要以确权为基础和前提。过去,大多数版权区块链服务公司能够做到的只是证明某个人在某个时间在某个平台上发布了某个作品,而不能够证明发布人与发布作品之间的权属关系。
区块链能够做到溯源,但传统的物联网手段也能做到,射频识别等技术已经应用多年,区块链能做的是信息在流转环节不被篡改,而上链信息是否准确,区块链本身是无能为力的。
根据《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第六条,「在登记后发现与事实不相符的,作品登记机关应撤销其登记。」,所以即使将区块链技术与线下机构联合起来,提供对接公证处和律所等服务,也无法回避原始数据是否干净的问题。
根据区块链的防盗版逻辑,只有各种版权内容数据都上链了,并且都在同一个链上时,才能做到精准的侵权监测,这就要求这个区块链平台能够覆盖所有的版权内容生产者,保证原始数据的「干净」,这样才能够让「版权保护」真正落地。
众多版权登记平台,都承诺通过全网搜索的方式,追踪作品的传播路径,对侵权行为进行监测。然而互联网庞大纷杂,形形色色的协议和格式使得数据的获取并非易事,且对服务器的计算能力也有巨大挑战,声称的「全网搜索」能实现几分也是未知,监测效果令人生疑。
除此之外,对于版权保护,BAT 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并非坐视不管,近些年也都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根据《2018Q2 内容行业版权报告》显示,「各平台治理效果相比往期改善显著,平台自发重视版权,普遍认可版权治理对内容生态的正向作用。」
不过,也都是分而治之,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中国数字版权的持有方十分分散,要将这些海量、分散的版权都聚拢起来,一起上链,绝非易事。
如此看来,在数字内容版权保护这件事情上,如何能够真正实现全网的侵权监测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不能够及时准确发现侵权行为,那么登记的版权不过是一张白纸,毫无意义。这时的难点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利益协调问题,毕竟时间能够逐渐解决技术缺陷。
版权保护的新方向
再说希望。
版权这个问题关乎钱和声望。要基于区块链技术来实行版权保护,根本在于需要这个平台对行业有足够的号召力来实现全网监测,且是中立、公正、透明的第三方组织,那么只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这样的国家机构能够符合这个角色。
根据以上推断,未来,综合各方平台、实现全网范围内的数字内容版权保护,DCI 体系或许是「唯一」的答案。当然,上述提到的那些问题,它也都得去面对。
版权服务,标准先行。
这里要仔细介绍一下 DCI 体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在 2010 年提出了以「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简称 DCI)为基础的数字版权公共服务新模式—DCI 体系。
因此,DCI 体系可以说是官方的「权威」数字内容版权服务平台,地位不言而喻。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