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 本报记者 孙慧
移动支付、云结算、数字货币、区块链……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将改变或颠覆很多行业业态,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监管当局也在积极参与,推动金融行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运用科技手段防范风险。
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发展,未来银行会消失吗?会有其他产品来代替货币吗?行业业态不断更迭,该如何把控监管风险?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科技金融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分论坛上,与会嘉宾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交流讨论。
近年来,科技逐步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逐渐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新动力。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认为,随着科技的融入,不能再把银行仅仅看做是银行,而是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公司。如果把银行看成是一个数据公司,正在进入数据革命,重要的金融业务都可以通过数据来表达,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数据,分析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这才能完成这场数据革命。
“KB金融集团的客户们也越来越关注科技、数据,我们现在也在做转型。”韩国KB金融集团董事长尹钟圭赞同这一观点,他说,传统银行必须要作出改变,把自己看做是IT公司或者数字化的公司。事实上,银行累计交易数据,是为客户利益做贡献,IT公司的大数据运行也是以客户为中心,都能为客户带来利益,为客户服务。
尹钟圭表示,传统银行变革之路并不容易,需要缩短自身与真正的IT、数据行业企业之间的差距。一是要重新塑造公司的业务流程,让大家能够熟悉数据和IT技术,一些银行业务的手续、流程通过科学技术来实现。二是需要吸纳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快公司变革,尤其是公司文化理念的变革,最终要让客户也能认同这种改革变化。
金融科技在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业务风险外溢,带来数据资源滥用、个人隐私泄露、网络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发展与风险之间的界限是什么?该如何把控风险?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金融科技发展中对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把控,需要认清数据性质和使用边界。数据具有个人性质,也有公共性质,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需要保护,另外一些数据又必须被公共监督,这又需要认清数据的使用边界。李东荣强调,金融机构必须要认清数据的哪些底线是不能碰的,同时要有法律来进行保障。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惠特菲尔德·迪菲说,个人信息和金融更多整合在一起后,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性。比如如果你忘了一些应还账单,银行会自动从你账户中扣款。至于很多人担心隐私泄露,实际上隐私保护,需要有法律制度来保护,比如谷歌、Facebook等IT公司,可以获取很多客户信息,他们能够运用这些信息获得利益,所以需要有法律的保护。
尹钟圭认为,数据信息的保护与分享,是需要划定界限来平衡的。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希望开放数据,以数据分析为依据,研发更多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数据信息是客户的权利,不是银行或公司的资产,所以要有相关法律,来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保护好客户的数据。
(本报博鳌3月29日电)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