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运涛:区块链助力相互保险突破发展困境
作为保险领域的重要组织形态,相互保险在推动保险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国际合作与互助保险联合会(ICMIF)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77个国家的5100多家相互保险公司共计录得保费1.3万亿美元,在全球保险市场中份额创10年来新高,达到26.7%,相互会员和保单持有人达到9.22亿人,在社会经济中影响力日渐增强。相互保险能够在缓解公司利益冲突、减少逆向选择、防范道德风险、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制度化优势,有效助推社会与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相互保险也存在诸多发展困境,制约自身的持续发展壮大。当前,保险科技,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深入应用,给相互保险制度的完善、转型与突破带来新的机遇。
一、相互保险经营发展困境重重
相互保险的发展,既经历了全球保险份额占比超过半壁江山的辉煌发展时期,也遭遇过全球性的“去相互化”的发展困难时刻。这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和对保险的需求有关,也与相互保险自身的特征有很大关系。
(一)信任机制不够完善
保险以一纸承诺对外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信任是保险行业的立业之本,对于相互制保险尤为如此,完善和稳固的信任基础,是维持相互保险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和前提。然而,在相互保险运营管理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利益相关主体较多,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行业透明度相对有限,保险主体、保险消费者以及行业监管机构之间尚未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透明、可靠的信任机制,对相互保险的长远发展形成困扰。
(二)公开透明与安全隐私难以兼顾
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即保单持有者,都是公司实际上的所有人,对于相互保险公司的信息公开和透明披露具有更高要求。相互保险公司在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公开、保证会员知情权的同时,如何保证用户数据信息隐私不被泄露,是一个重大挑战。如果数据安全防控措施不到位,则很可能由于数据和隐私泄露引起客户的极大不满,甚至威胁到客户人身或财产安全,影响到公司的整体声誉。
(三)内部人控制下的公司治理难题
相互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上,一般采取成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团队三个层次的运作方式,治理结构与股份制保险公司几无差异,容易陷入相互保险的“股份制公司制魔咒”。而实践中,董事会一般不存在或不发挥实际意义,容易形成管理团队对于相互保险公司的实际控制,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内部人”。随着“经营者支配”色彩的加深,公司决策更加体现出经营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和自主决策,保单持有者的身份认同会逐步淡化,不利于相互制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资本制约下的发展规模困境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为满足未来大额偿付责任的需求,相互保险公司需要不断补充资金。由于无法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股权融资,相互保险公司只能依靠公司运营的留存盈余或通过外部借入资金来补充公司资本,且融资规模相对有限。在强化资本补充、支撑公司做大做强方面,现有的相互保险公司融资模式远远无法与股份制保险公司进行竞争。相对单一和低效的资本补充方式,成为制约相互保险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二、区块链赋能相互保险发展的实施路径
区块链的技术架构与相互保险的运行模式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两者的核心理念具有基因性关联。无论分布式的模式,民主共识式的管理机制,还是开放共享式的运行理念,区块链与相互保险殊途同归,形似神聚,具有高度契合性。
(一)保障保险消费者信息安全与隐私
客户数据信息是相互保险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保障客户信息安全与隐私权利不被侵犯,是相互保险公司核心工作之一,始终是相互保险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一根高压线。利用区块链技术,特别是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加密技术,可以实现对客户敏感信息的加密、核验和授权共享,从而将客户的身份、健康档案、消费行为、出行记录等信息管理权真正归还给客户自己,在分布式账本上进行记录并加密签名进行脱敏,而无需在区块链上实际存储任何敏感信息,在满足法律对客户隐私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客户信息在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有效降低管理和协调成本,提升应用效率。
(二)改善保险客户信息识别与管理
基于区块链技术,经可信机构核查校验的用户信息上链并生成核验机构的电子签名及对应的加密令牌,包括相互保险公司在内的所有应用场景的信息需求方,利用加密令牌,即可对用户信息进行核验,大幅提高核验效率,有效降低操作成本。同时,用户信息一旦上链,记录真实可靠,不可篡改,可控可溯,相互保险公司可据此建立起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将客户的多维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客户维度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将客户的家属等利益相关体纳入客户管理体系,数字化管理客户信息,实现客户信息菜单式管理,搭建起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客户服务界面。
(三)强化保险欺诈识别与防范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