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面对面】 “可信互联网”阶段 让区块链技术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金羊网首席记者 区健妍
“区块链”是近两年诞生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概念。说起它,公众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比特币”。但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表明,区块链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那么,区块链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技术?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之间又有何种关系?区块链对未来社会治理将带来什么启发?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节目《科学家面对面》特别邀请了两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赵淦森与晋彤,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读区块链技术,以及区块链在社会治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区块链是一种底层技术
标志着进入“可信互联网”阶段
区健妍:近两年来,我们经常听到“区块链”这个概念,普通人可能对其不太了解,两位专家能否给我们解读一下,区块链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技术?
赵淦森:现在社会上对区块链相关技术最大的印象还是“比特币”,感觉搞区块链的都是搞虚拟货币、数字货币。事实上,比特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典型应用之一,要了解什么是区块链,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区块链。
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正逐步进入完全数字化的世界,很可能未来有一天,人们将没有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当我们面对面跟别人交流产生交易时,会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过程。但在互联网上,我们没办法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在完全数字的空间里,如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如何去约束双方?而区块链整个技术体系,便可以支撑这个过程。简单来说,区块链技术是把所有行为记录在电脑上,全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份数据备份,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保证只要前面写了,后面接着再写时,改动的都是最新的账本,大家都有账本在手上,相当于每个人都有一台复印机,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对真实世界完整可信的记录,从而支撑我们在数字化空间里面构建一个能够约束大家行为的环境,去支撑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
区健妍:这么听来,其实比特币只是区块链其中一个典型的应用。晋老师,您又如何解读区块链?
晋彤:区块链实际上是一种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互联网发展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连接性作用”阶段。在没有互联网之前,物理距离产生了通讯上的困难和延时,后来互联网上慢慢发展了e-mail、ftp等技术,甚至开始出现了比较原始的即时通讯,这个时候不讲究体验,重要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起功能性作用”阶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有了信息性的网站,有了搜索引擎、电商、即时通讯、社交网络。但这些都有一个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就是“信任度”的问题。因为此时的信任必须建立在那些控制信息的发布机构或者是个人手上。当他们说信息是可信时,外人只能选择去信任他,但是并没有机制来保证这确实是可信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我们开始呼唤一个“可信互联网”的出现。区块链作为一种不由任何单一机构控制的机制,成了“可信互联网”的答案之一。为何区块链只是答案之一?因为区块链是解决方案中的一种,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来只有这一种体系架构去满足“可信互联网”的发展。区块链的出现标志着我们进入了“可信互联网”这个新的阶段。
要以结果为导向
区健妍:两位专家都曾在国外的知名大数据公司工作过,请两位谈谈欧美国家目前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处于怎样的水平?它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样的?欧美国家的技术及应用相对于目前国内又有什么优势?
赵淦森:大数据领域也好,区块链领域也好,欧美国家跟国内关注的内容很不一样。欧美国家产业创新的过程会特别关注产业应用的创新。比如说,在大数据领域,很多时候国内会投入大量成本去做内容的生产与基础设施的构建。在广州就有全世界最快的计算机之一,然后我们构建了大量的城市感知网络,这些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事实上,我们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起这些重要的数据。欧美国家虽然拿到的数据样本远不如我们多,但是他们能充分挖掘、压榨这些数据来体现价值。举个例子,我去年去美国,了解了几个NGO机构(编者注: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非政府组织)是如何利用政府公开的数据去监督政府的财政状况。其中有一个机构,通过对政府在网上公布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发现有一个人申请的政府补贴跟他自身的职业不匹配。深度挖掘下来,他们发现这个人的地址在城里,但是却申请到了农业部的农业补贴,然后抽丝剥茧发现了其中的造假猫腻。这就是欧美等国家数据挖掘能力的厉害之处。目前我们还很少能走得这么远。其实,他们可能比我们多走了小半步,但是这小半步就能体现出来特别的价值,这种价值才能支撑产业的发展,才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区健妍:您认为出现这个差距的核心原因是在应用理念上,还是在技术层面的局限上?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