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国内首张相关电子发票现身 交易被记录就不能修改删除 区块链:全世界都能成你的“证人”

2019-03-27 20:2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01
摘要: 
国内首张相关电子发票现身 交易被记录就不能修改删除 区块链:全世界都能成你的“证人”-新闻频道-和讯网

  ◆导报记者 初磊 济南报道

  本月18日,随着全国首张轨道交通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地铁福田站开出,“区块链+移动支付+发票”的智慧出行时代正式到来。

  区块链技术应用还有哪些场景?这些应用,距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24日,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研究员邹丰义,结合该中心正在参与的区块链技术项目,解码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广阔前景。

  不用再跑腿开证明

  区块链(Block Chain)是什么?行业多给出这样的解释——“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其核心是一个建立在共识模式之上的共享数据库,没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因此效率很高。若要在共享数据库中添加新的数据,就必须获得一定数量的运行区块链软件的节点的认可,也就是达成共识。一旦共识达成,这个新的数据就升级成为一个交易‘区块’,系统内其它计算机都可以看见它。这个新数据通过密码与系统中原有的区块相‘链接’,因此名叫‘区块链’。”

  对普通老百姓(603883)而言,这样的解释太过于“官方”,理解起来似乎也并不容易,邹丰义打了个比方:

  假如一位女生的男朋友跟她说了一句:“我爱你一生一世”;然后,她把这句话发给了闺蜜、爸妈、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等,女生的男朋友再也无法抵赖,女生打赏点小费感谢帮她记录并作证者,这个小费就是token(令牌)。

  此时,“女生、男朋友、‘我爱你一生一世’这句话、说这句话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打包起来形成一个结构化的信息包,这个信息包就叫‘区块’。”邹丰义娓娓道来,“女生的闺蜜、爸妈、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等节点就是链。男朋友如果不承认说过这句话,那么,你翻出账本对质,可以把他臭骂一顿,这就是区块链应用。”

  也就是说,区块链技术其实是重新定义了网络中信用的生成方式,系统中的参与者无需了解其他人的背景资料,也不需要借助第三方机构的担保或保证,系统内的数据存储、交易验证、信息传输过程全部都是去中心化的。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套永生不灭的系统——只要不是网络中的所有参与节点在同一时间集体崩溃,数据库系统就可以一直运转下去。

  需要提醒的就是,使用区块链记录交易,一旦交易被记录下来,就不能修改或删除,系统中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能看到这笔交易。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

  “由于这些特点,最先给金融领域带来了冲击,不仅可以成为虚拟货币、支付过程以及比特币的区块链,还可以有很多其它应用,目前已逐步应用到证券、银行、保险、信用、审计、电子票据等方面。”邹丰义介绍,“今后,你不用再跑去银行证明你的收入和资产,不用跑去派出所证明你是否已婚,不用让单位人事部门证明你的雇佣关系,也不用再去盖没完没了的红色公章……所有这些都记录在不可篡改的区块链上,在你需要和授权的时候,全世界都能成为你的证人。”

  有效取证电商造假

  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商业场景越来越多,已经覆盖了金融、零售、餐饮酒店、停车服务、交通行业等多个民生领域。根据融资市场公开资料,自2013年至今,区块链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发展行业市场,主要包括虚拟货币(37.15%)、行业应用(26.62%)、底层技术(19.45%)和数据服务(16.22%)的细分领域。

  《2018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潜力研究报告》亦提出,区块链虽然比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起步较晚,但却“后来者居上”,区块链技术初创企业正以109.40%的年均增长率遥遥领先。

  据悉,山东省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中心由山东省科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大地纬软件公司等机构于2017年发起成立,在该创新中心的探索下,区块链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山东省科学院的山东计算机司法鉴定所,就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行政执法领域的应用早已落地。

  一个背景是,网络行为难溯源、数据易篡改,每年有2.4亿网民因为网络欺诈受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000亿元;面对日趋上升的在线交易纠纷及网络欺诈现象,工商等执法部门针对商品造假、虚假宣传等进行处罚时,存在电子证据难以合法、及时收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力度。

  邹丰义举例说,“电商‘双11’大促期间,不法商家先涨价后打折、折后价甚至高于原价,如果消费者没有截图或者购买凭证,相关部门很难查处。”此时,区块链技术就被委以重任:由工商部门提供证据链接,区块链云管理平台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并写入区块中;由于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山东计算机司法鉴定所可按需出具电子数据的司法鉴定报告,有效防范数据篡改和商家抵赖。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