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设备加上好“刀”,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痛点可解
地区人口超2亿、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医疗消费升级需求庞大,这些都成为智慧医疗在长三角发展的契机。
近日召开的2019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针对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上海将探索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本市优势专科牵头建立长三角专科医联体,探索诊断标准化、治疗一体化、质控同质化。
而智慧医疗正能够帮助解决目前基层医院“有好设备,没好刀”的难题,推动长三角区域医联体的建设。
解决痛点
智慧医疗最关键的作用就是解决痛点。
日前,第一财经记者在数字手术室中观察到这番情景:患者的病理及影像信息集中传输上屏幕,医生在术中接受院士远程指导,通过VR眼镜,每一条血管、每一个器官都清晰可见。
“目前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医院的设备好了,病人也能留下来开刀了,但是‘刀’不行。所以我们通过数字化智慧远程手术室,使得基层医院在开展手术时,远端专家能进行指导,以此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上述数字手术室的开发者上海康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柯建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柯建国介绍,如今,全国共建有这样的数字手术室6000多家。医院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将影像集成起来,进行分享、远程监测及后续培训。
此外,更多二级医院也因此提升了外科水平。比如,上海松江中心医院的消化肿瘤外科通过智慧手术室与新华医院的刘建斌专家团队对接,食道癌、胰腺癌等手术便能通过时时指导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专家团队则通过数据积累,以期在未来实现更高一级的精准肿瘤治疗。
智慧医疗也在推动医疗改革。“一直以来分级诊疗是医改的大方向。通过智慧医疗可以把大部分病人留在基层医院看病治疗,而不是全都涌去大城市的医院。”柯建国补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时表示,实现分级诊疗的核心就是“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合理分流病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远程医疗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其中还包括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
“未来,智慧医疗还要更下沉。” 长三角协调会智慧医疗发展联盟理事长、科宝智慧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仁明表示。其所在的科宝公司专注于体液前端检测、尿液分析整体解决方案等领域,并通过“设备+互联网”的模式,将诊断等服务衍伸到社区,有利于疾病早筛。
“同类的外国设备商都不愿意做小设备,我认为,将来中国的医疗市场一定会逐步下沉到基层医院去,所以提出了hospital to home的概念。”朱仁明说,“建医院、增加病床也不一定能跟上百姓的所有需求,把医疗服务从医院延伸到家,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原副院长徐伟民认为:“无论是互联网医院还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模式,都需要纳入国家关于医疗改革思考的层面上。虽然担子很重,但着实也代表了长三角医疗的高质量发展。”
在医疗服务的考核指标中,智慧医疗的比重也得到了提升和细化。去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其中,“智慧医院”的占比从之前的6%增加到14%。
近日,国家卫健委又发布了《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对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为0级至5级。
其中,最高等级“5级”要求,基于医院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基本建立。患者在一定区域内的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居家产生的医疗健康信息能够互联互通,医院能够联合其他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化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
医联体建设仍需产业推动
在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中,医院间的合作由来已久。
2017年5月举行的“沪苏浙皖闽”四省一市综合医改联席会议上,仁济医院与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宁波二院共同签署了“仁济医院宁波医院”三方合作协议。
2018年12月,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将开门试运营。这是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缩影,而与仁济宁波分院同时推进的还有医联体云平台建设,今后将共享两地电子病历。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