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让银行敢贷农户乐贷
黑龙江银保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紧扣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以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为抓手,督导辖内大型银行积极发挥“头雁”效应,释放科技“乘数”效应,助力推进全省乡村全面振兴,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黑龙江银保监局重点指导省建行与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北大荒农垦集团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投入近千万元建设“全省农业金融服务项目”,在全国金融系统内首创“智慧乡村”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于2018年11月24日研发成功,在黑龙江省首批26个县及9个农垦管局上线试运行,有效破解了农业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初步构建起银行“敢贷”、农民“乐贷”的良性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该行“农业金融服务项目”充分依托土地确权和全省农业大数据建设成果,探索出“农业大数据+金融科技”的助农惠农新模式,实现了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和综合化服务,有效发挥了金融科技的“鲶鱼效应”和示范效应。
该项目总体框架包括“一个平台、两类客群、五类产品”。一个平台,即“智慧乡村”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包括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系统和手机APP农村金融服务系统;“两类客群”,即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为客户群体;五类产品,包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地押云贷”和“农信云贷”、为垦区农户服务的“垦区快贷”、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地押快贷”和“信用快贷”,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农民不跑腿”,使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2019年2月末,全省实现预授信79573户,授信金额98.61亿元,已有11168户农民通过手机操作获得贷款22.06亿元,预计2019年投放贷款100亿元。
该项目的功能定位为农业生产主体的服务者、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政府部门的咨询者,通过打造4个子平台构建农村金融新生态:搭建农业金融平台,充分挖掘农村土地确权数据、涉农补贴数据及农业供应链各方交易数据等,提供农民信用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受托支付、担保支付、农业保险等线上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农业生产;搭建农业服务平台,围绕农业种植服务等上游供应链,全面提供供应链金融、农村电子商务、农机供销租赁、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农业服务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搭建农业购销平台,围绕农业产供销等下游供应链,定制化提供订单农业、粮食收储、农产品销售、动产质押贷款、供应链融资、电商销售、消费金融等综合服务方案,提高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议价能力;搭建涉农政务平台,提供惠农政策、种植计划、农村科教、农村气象、涉农补贴、新农合社保等非金融服务,助力政府开展农业管理和农村服务。
该项目打破了农业农村信息孤岛,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取得了突破,体现为“四个省”:省钱,执行信用贷款月利率4.5‰,抵押贷款月利率4.17‰,为当前全省涉农贷款最低利率,并可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每年仅需支出7-10个月的利息,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省时,通过手机线上操作实现了秒申秒贷、随借随还,大幅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间;省事,彻底简化了传统线下业务办理的繁杂流程;省心,建立涉农特色信用评价体系,实行资金封闭运行,省去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人为干预,降低了道德风险。
黑龙江银保监局在推动省建行建设“农业金融服务项目”中,着重提炼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4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一是强化责任担当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二是强化监管引领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在“智慧乡村”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之初,黑龙江银保监局多次赴省建行走访调研,对平台建设相关问题进行座谈研究和技术论证,并给予充分监管包容和豁免。三是强化金融科技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农业农村客户小而分散,信息严重不对称,违约概率大,传统金融服务成本较高,商业可持续性一直是银行业服务“三农”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通信的金融科技服务模式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难题。四是强化政策协同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责任编辑:DF386)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