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全球5G争夺战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9-03-23 16: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01
摘要: 
刚刚落幕的两会上,5G成为热议的话题。从全球范围看,各个国家都在争夺5G的控制权,顶尖的科技企业也加入到这场

编者按:刚刚落幕的两会上,5G成为热议的话题。从全球范围看,各个国家都在争夺5G的控制权,顶尖的科技企业也加入到这场的争夺战之中。5G,为什么如此受关注,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全球5G争夺战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刚刚落幕的两会上,5G成为热议的话题。

本文引用地址:

  从全球范围看,各个国家都在争夺5G的控制权,顶尖的科技企业也加入到这场的争夺战之中。

  5G,为什么如此受关注,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1

  今年两会,5G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仅与5G相关的提案议案,就有10余件。代表委员的讨论与建言,就更多了。

  担任人大代表的马化腾就建议,要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基础,加快5G和IPv6全面商用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则建议,为加速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5G商用步伐,建议国家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对运营商予以支持,以降低运营商的资金压力。

  对5G来说,两会不仅是热议的论坛,更是实践的舞台。

  两会首次提供5G网络全覆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新华社两大国家级媒体,不约而同地使用5G手机中兴通讯天机Axon 10Pro,进行了网络直播。

  

全球5G争夺战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5G技术在中国两会上惊艳四方时,一场“5G争夺战”已在全球范围内悄然打响。

  当前,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先后明确了5G“时间表”,意欲争夺5G控制权。

  5G争夺战,到底在争夺什么?

  2

  5G,其实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最直观的体验是,网速变快了。眨眼之间,就能下载一部高清电影。

  5G所在的通讯行业,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据预测,中国5G投资总额将达1.2万亿元,加上运营、设备、器件、终端等产业链,规模更是难以估量。

  实际上,5G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行业本身,而是成为了赋能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全球5G争夺战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以当下热门的自动驾驶为例,汽车需要实时处理数据,一秒钟就要消耗750MB流量。仅中国一地,民用汽车保有量就超2亿辆,对网络要求之高,可想而知。4G显然无法胜任,只有容纳终端多、延迟低、传输速度快的5G,才能够让自动驾驶成为现实。

  因此,5G被誉为“数字经济新引擎”,既是物联网、区块链、视频社交、人工智能的基础,也将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提供关键支撑。

  研究机构HISMarkit预测,到2035年,5G将驱动全球12.3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如果以GDP为参考值,这几乎再造了3个日本。

  移动通信技术一直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也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从历史上看,很多发达国家都将移动通信视为“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必争地”,美国、日韩以及欧盟都是依靠移动通信实现和保持了国家的领先优势。

  谁主导了5G,谁就站在了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3

  对中国而言,5G具有更大的意义。它象征着,中国科技创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厚积薄发。

  1G、2G先后由美国、欧洲主导。欧美商业化之时,中国技术几乎空白,只能遥遥相望。

  2000年,3G标准正式公布,中国提交的TD-SCDMA成为三大国际标准之一。在商业化上,虽然中国比欧美晚了8年,但已经能够紧随其后。

  4G时代,中国不仅主导了TD-LTE成为国际主流标准,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网络,实现了与世界同行。

  2018年4月,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发布的《Race to 5G》报告称,中国5G居于领先地位。

  

全球5G争夺战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咨询公司德勤的报告显示,从2015年至今,中国支持的5G基站数量是美国的10倍多,5G投资规模高出美国240亿美元。

  在2019年世界移动大会上,中国企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兴通讯发布首款5G旗舰手机,带来了包含接入、传输、核心网、终端和芯片等各方面的全系列、全场景的产品,全方位展示了5G端到端的商用能力。

  

全球5G争夺战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回顾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从遥望者晋级为引领者,正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近五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增长年均超过11%,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也由52.2%提高到了57.5%。

  5G的“领跑”优势,更是来之不易,凝聚着中国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