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增速第一”背后的金融探索
汕头本外币贷款增速连续27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
贷款“增速第一”背后的金融探索
人行汕头中心支行主要负责人带队到建行部署“访百万企业 助实体经济”专项行动。受访者供图
企业通过“粤信融”平台可足不出户对比各个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产品,并获得银行贷款。余丹 摄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2017年举行的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未来5年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即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与深化金融改革;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和营商环境的不完善,“融资难”“融资贵”长期以来成为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些背景因素都使得在新形势下督促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当前和今后每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汕头民营经济活跃,中小微企业众多,这对当地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提出很高的要求。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汕头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3720.99亿元,同比增长7.5%;贷款余额2110.83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连续27个月保持贷款增速双位数增长。
贷款增速第一,反映了汕头经济发展势头向好的趋势,也反映出汕头金融环境、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汕头金融机构是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日前,记者进行一番采访。
文/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通讯员 潘志玄
加强政策引导“输血”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肩负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重要使命。记者获悉,今年来,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总行、广州分行各项货币信贷政策,持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引导更多金融资源聚焦民营和小微企业。
当前,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突出问题。在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汕头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深化产融合作,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例如,每年定期组织辖区金融机构召开金融管理工作会议、货币信贷政策与汕头经济金融发展座谈会,编印《汕头市企业融资服务指南》,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地方发展实际,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深化产融合作,充分发挥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动作用。
结合辖内需求实际,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积极向上级行申请增加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扎实做好定向降准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截至2019年3月末,全辖支小再贷款余额达12.6亿元,累计支持小微企业32家,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484户,民营企业529户;再贴现余额5.88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票据2.77亿元,占比47.01%;一季度累计执行定向降准3次,相关金融机构释放可贷资金合计14.38亿元。
搭建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当前,民营和小微企业“缺信用、缺信息”仍然是制约其融资的根本症结,针对部分金融机构提出的信用信息共享难等诉求,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积极推进金融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功能整合,着力缓解、扭转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不断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例如,该行积极推进“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以下简称“粤信融”平台)建设,为辖内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辅导、供求信息发布、网上对接等服务,形成“数据库+服务网”模式,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
此外,通过这一平台,企业可足不出户对比各个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产品,并获得银行贷款。截至目前,平台发布银行信贷产品61个,平台注册企业410家,成功签订授信合同企业348家,完成银企融资撮合369笔,金额约13.39亿元。
汕头市潮南区坤兴刺绣公司正是粤信融平台的受益企业之一。得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资金需求较大,邮储银行汕头分行向汕头市坤兴刺绣有限公司推介粤信融平台。随后企业通过该平台在线上向银行提出融资需求申请,很快获得了1000万元的融资。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