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一日游:没有传说中的硕鼠和变异大鱼
切尔诺贝利今天无疑是一个旅游景点了,尽管,新近播出的以此地命名的剧集又把观众拉回了30多年前的恐怖现场。
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市的中心,每当一位外国观光客出现,几分钟内就可能被人用带着俄式口音的英语搭讪,“切尔诺贝利,YES?切尔诺贝利,NO?”搭讪者的手中晃着介绍切尔诺贝利的小册子。
中国游客对此类场景并不陌生——在北京火车站广场,耳边总会传来“长城一日游”的吆喝声。
人类记住灾难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切尔诺贝利,一种方式是将它变成旅游目的地。乌克兰当地旅行社推出了切尔诺贝利一日游或两日游套餐,只有成年人可以报名参团。如果是只有两三个人小规模的“深度游”,需要支付每人每天300多美元的费用。根据路透社的消息,自美剧《切尔诺贝利》5月播出以来,去那里的游客人数飙升,当地一家旅行社5月以来预定量增加了40%。
中国游客黄小婉最终选择的是一日游。她对记者解释,两日游意味着要在禁区里的酒店住上一晚,身体受到的辐射也会增多。考虑到那场震惊世人的灾难,这种担心并不是个例。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的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随着大火进入大气之中。
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发生了。
33万多人被迫撤离。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是1945年美军投放到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爆炸总和的100倍。毒云飘到了西欧甚至北美。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发布于2005年的一份报告说, 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60多万人遭受过量辐射,死亡人数可能达4000人。
而现在,怀着好奇或冒险的心,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又纷纷回到切尔诺贝利。
旅行社的套餐经过了精心安排。大巴车会带着游客来到事故发生时的幼儿园、体育场、医院,当然还包括出事的4号反应堆。
爆炸发生后,苏联政府以4号反应堆为中心,将30公里半径内多数区域划为禁区,撤走居民,用铁丝网围了起来。
但从2011年起,根据乌克兰政府的决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地区对普通游客开放。其实在此之前,私自进入这一区域考察的游客就已存在。
到此之前,游客们大都听过某些传闻,诸如这里的老鼠在遭受辐射后变得硕大无比。
但是,想要看到怪物的游客们要失望了。这里没有传说中的硕鼠,也没有变异的大鱼,偶尔能见到一些动物,但看不出什么异样。在核反应堆附近的草坪上,黄小婉看到几条狗在打闹,她盯着看了很久,发现“还挺正常的”。
2016年,切尔诺贝利禁区被划成了自然保护区。此前曾有传言,辐射造成了当地生物的基因突变,狼的数量激增到300多头。有科学家专门就此问题去调研,发现狼的数量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同未污染地区的一样。
极具讽刺性的是,灾难让切尔诺贝利成为某些濒危物种的避难所。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人类。
报名之前,另一位中国游客卢桢也有点担心辐射。得知他去了切尔诺贝利,有朋友问他,身体有没有什么变化?
“当时不知道其实没那么危险。”卢桢说。实际上,目前在切尔诺贝利一天人体所受的辐射量在3~5usv之间(usv为辐射剂量的基本单位之一),约等于乘坐一次跨国航班所受辐射量的八分之一,相当于做一次胸透CT所受辐射量的两千分之一。
整个旅行始于管控区外围的第一个检查站。检查站的士兵会按照旅行社递交的名单仔细核对护照。游客还需要签署一份声明,承诺会身着长衣长裤,不触碰隔离区里的任何物品,皮肤不与地面、草木、建筑有任何接触。
有些游客会花上10美元,买一个计数器,随时测试辐射值。越接近隔离区的核心,计数器的数值越大。正常数值为每小时0.3usv,超过这个数值,仪器就会发出警示音。个别地点,数值会激增到每小时几百usv。
若不是计数器不断起伏的数字与声响,与旅游大巴上循环播放的事故纪录片,除了破败,游客对切尔诺贝利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就像所有无人居住的农村呈现出来的那种破败感一样,这里几乎听不到鸟叫声,也看不到什么人影,年久失修的大门散发着腐朽的气息。
走进切尔诺贝利镇,经过苏联第二大雷达“莫斯科之眼”,第一个有着人居痕迹的是被树林包围起来的幼儿园。
这里光线昏暗,墙皮剥落,地上堆积着腐烂的落叶,不断冲击视觉的是与儿童有关的各种元素:失去前轮的三轮车、丢在墙角的拼音字母表、散落一地的书籍,还有放在铁架子上失去眼珠的洋娃娃。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