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超90% 制造业潜力依然巨大
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超90%
制造业潜力依然巨大(经济新方位·70年数据说明什么)
从工业家底一穷二白到门类齐全现代体系,从只能生产火柴肥皂到手机动车走出国门,从技术跟跑模仿创新到科技领跑自主创新……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工业经济70年数据,跨越式发展的画卷渐次铺开。
实体经济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要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站在70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坐标系中瞩望,我国工业何以能取得不凡成就?厚植好基础,还须采取哪些措施?记者采访了业界专家。
制度优势与改革开放共同创造发展奇迹
1952年工业增加值120亿元,1978年超1600亿元,2012年闯过20万亿元大关,2018年突破30万亿元大关。绘出70年工业增加值折线图,一条加速蜿蜒向上的曲线跃然纸上。
从1952年到2018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970.6倍,年均增长11%。“这一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期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增长持续时间之长也超越了很多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相似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在新中国成立早期,凭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资源重点投向重工业部门,原油、发电等主要工业品产量迅速增长。”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产业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李江涛认为,这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工业增速逐年跃升。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贤看来,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工业生产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激活了我国工业活力。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56.4倍,年均增长率达10.7%。
据世行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可否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
对此,受访专家表示,多年发展形成的庞大产业规模、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配套健全的供应链网络、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实业家等5个要素决定了制造业潜力依然巨大。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度发展、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工业将进入更高质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新时期。
产品量质齐升背后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依托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我国生产制造工业品不断走出国门。从1978年到2018年,货物出口总额增长979倍。更值得关注的一组数据是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到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降到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一路上升到90%以上。
“我国工业品实现了量和质的螺旋式提升。量的提升主要来自资本驱动的产能扩大,质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从纺织、家电、汽车等行业的发展路径观察,中国企业联合会首席研究员缪荣认为,早期国际产业资本、先进科技、管理经验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相结合,提升了我国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产品量质齐升的新动力。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除化解过剩产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规上工业。
缪荣表示,我国传统产业已跨越一般技术瓶颈,逐步摆脱了跟随者的地位。在钢铁、纺织、家电、工程装备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新兴产业也进入发展快车道,许多传统企业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手段,放大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势能。”
如何进一步拓展“中国制造”升级空间?付保宗认为,当前工业产品还处于规模发展阶段,高端、优质、安全、绿色产品供给相对不足。“未来还需要健全产业准入标准体系,完善包容有序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研究还需突破
70年来,我国工业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延伸,归根结底依靠创新和科技进步。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作为创新主体的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0.2万家,比2004年增长5倍;2017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比2004年增长9.9倍。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