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统计局:消费市场日益壮大 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

2019-08-02 13:4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杨曦)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消费市场日益强大 流通方式

  统计局:消费市场日益壮大 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

  人民网北京8月2日电 (杨曦)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消费市场日益强大 流通方式创新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优化调整,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成绩斐然,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显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发展大体经历了资本主义旧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和加速扩张等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公有制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流通领域呈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国内商业作为我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已逐步形成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开放竞争的格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

  ——消费品由数量短缺向供给充裕转变,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生活资料类商品由短缺匮乏、种类单一向供给充裕、品种繁多转变,居民消费由基本生活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活资料严重短缺,农副产品以统购统销为主,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证定量供应,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

  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80987亿元,年均增长11.6%。

  ——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随着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行业增加值方面,与居民消费紧密相关的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在就业方面,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逐渐成为吸纳城镇就业和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类商品和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城乡市场协同发展,区域结构优化重塑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乡消费品市场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在城乡结构不断改善的同时,地区发展向总体均衡转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和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带动了我国部分地区的消费增长。

  ——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升级类商品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居民商品消费主要以满足吃、穿等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在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以及消费观念转变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从商品类别看,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明显下降,反映消费升级的耐用品类消费品占比提升。

  ——消费结构转型调整,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市场供给端的长足进步,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在餐饮消费方面,国家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以及减税降费等政策效果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现,餐饮行业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在旅游消费方面,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环境日趋改善,相关消费需求旺盛。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相关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和市场供给能力日益增强等因素带动文化消费持续增长。

  流通方式加速创新,市场供给多元发展

  ——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流通渠道不断拓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传统“生产—分销”模式转型创新的同时,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旧货专业市场快速发展,成为传统商品生产和流通渠道的重要补充。

  ——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小微企业成为重要支撑

  大中型企业较快增长,小微企业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自身经营“短、平、快”等优势,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