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寻乌扶贫见闻:产业扶贫“多点开花”结“硕果”
盛夏时节的江西寻乌乡村,山岭田间绿意盎然,蔬菜成片,硕果满枝。每天早晨到自家果田内查看百香果,是寻乌县南桥镇南龙村村民温俊浩的日常“必修课”。
“今年2月份种了5亩百香果,按照去年的价格计算,今年能有5万块。”站在田间指着眼前一片长势喜人的百香果,温俊浩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种这个比种西瓜收益好,以前种4、5亩西瓜只有2万多块钱收入。”
寻乌县留车镇飞龙村村民栽种蔬菜苗。 吴鹏泉 摄
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江西赣州市寻乌县曾是赣南山区贫困县。近年来,该县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来抓,按照“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路径,以沟域经济为产业形态,引导贫困群众科学有序恢复种植和柑橘园标准化重建改造,推进产业转型,既注重发展猕猴桃、甜柿、毛竹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又兼顾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蔬菜、百香果、养蜂等短平快项目。
此外,当地还发展电商、光伏、旅游等产业,先后实施第一批光伏扶贫工程、光伏扩面工程,推行屋顶光伏工程,已并网总装机容量38910千瓦,覆盖184个村(居)等。
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扶贫产业,让江西寻乌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尝到了甜头。寻乌县留车镇飞龙村村民刘淦峰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种下的脐橙树得了黄龙病,全砍光了,只能依靠3、4亩水稻和自己打零工维持生计。”聊起过去的苦日子,45岁的刘淦峰从口袋里摸出一支烟,点燃后说道,“那时候真的是四处借钱过日子。”
改变源于村里推进大棚蔬菜产业。“2016年种了2亩多地苦瓜,当时价格好产量高,挣了些钱。”如今依靠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刘淦峰流转了5亩地种植蔬菜,夫妻二人还受聘管理村中的大棚蔬菜基地,年收入稳定可观,“有技术,又有固定销售渠道,希望明年可以扩大种植规模”。
“以前维持基本生活开支都很困难。”42岁的寻乌县留车镇飞龙村井边小组村民刘佛先说,他母亲常年患病治疗,子女上学,家庭生活困难。
“后来村里说养鸡,我觉得挺适合我的”,刘佛先原在一家企业从事养殖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养殖管理、技术、畜禽防疫等实践经验。他口中的鸡是“三黄鸡”。
图为寻乌县留车镇飞龙村村民培育百香果。 吴鹏泉 摄
飞龙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三黄鸡产业,肯吃苦耐劳的刘佛先带头养殖了7000只三黄鸡,挣了2万多块钱。此后,他利用自身养殖技术,对养殖户进行上门服务指导和“传帮带”,引导贫困户通过养殖三黄鸡“斩穷根”。
据统计,2015年以来,江西寻乌累计发放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4916.4万元,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6.8亿元,建立农业产业扶贫基地184个,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142个,发展特色产业12.5万亩,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官方数据显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51377人降至2018年底的205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8.9%降至2018年底的0.75%;截至2018年底,全县69个“十三五”贫困村共退出65个,目前还剩4个深度贫困村未脱贫退出。
今年4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寻乌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
“针对4个未脱贫的深度贫困村,我们还要继续攻坚。”江西寻乌县扶贫办主任刘文丙表示,该县将对已脱贫的农户、已退出的村,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