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创作的肖像画卖了43万美元 小冰中央美院开个展
或然世界:AI和艺术的短兵相接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发于2019.7.22总第908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切边界都模糊了。
7月13日,微软基于情感计算框架的人工智能小冰在中央美术学院首次以画家身份举办个展《或然世界》。
就在两个月前,小冰继诗歌和演唱之后,解锁了绘画技能,她化名“夏语冰”参加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研究生毕业展,但没有人识别出她的真实身份。
毕业展的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毫无疑问,小冰通过了“图灵测试”。
在小冰个展开幕当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抛出一个问题:或然世界,也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和我们此岸的世界不太一样的世界。那么,人工智能所表达的世界,究竟是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
“打败他们的,不是人类”
2018年10月,一幅肖像画在纽约佳士得以43万美元的高价被成功拍卖,引发巨大轰动和讨论。此前,它被推测的成交价从未超过1万美元。
与之一起竞拍的还有美国的波普艺术之父罗伊·李奇登斯坦和身家高达7亿美元的安迪·沃霍尔。但现在,他们都被打败了。安迪·沃霍尔作品的最终成交价是7.5万美元,罗伊·李奇登斯坦的则是8.75万美元。
更令他们沮丧的是,打败他们的不是人类。
在艺术收藏家眼中价值43万美元的肖像画名叫《埃德蒙·贝拉米》(Edmond Belamy)。在典型的金色古典欧式画框中,一个略显肥胖的男人微侧着脸,似乎在注视着你,又似乎不是。因为他的脸部是模糊的,身体曲线也是,黑色的礼服隐没在黑色的背景中,风格有点像印象派。有人从他简单的白色衣领推测他可能是个牧师,或者是个法国人?谁知道呢!这是个虚构人物。
他的名字是在向伊恩·古德费洛博士(Ian Goodfellow)致敬,他是目前最重要的机器深度学习模型——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的创造者。在法语中,古德费洛可以被翻译成“Belami”,于是,就有了贝拉米。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快速致富的故事似乎太过简单了,也因此令人诟病。三个法国大学生用一个19岁高中生放到开源平台上的代码来训练人工智能,算法在学习了14世纪至20世纪的15000张肖像画后,“创造”出了自己的作品,并在拍卖中溢价43倍。
三名法国大学生中,一位学习计算机出身,另外两位来自商学院,现在,他们都自称是艺术家,座右铭是“从来不是只有人类会创作”。
很多AI(人工智能)艺术家当然赞成这点。但即便是他们,也为这次过高的成交价感到惊讶和担忧,甚至是惶恐。AI创作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此前,知名AI艺术家的作品交易价格一直在1万美元上下,且没有进入主流拍卖市场和任何大型美术馆或画廊。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AI+艺术”的看法。
批评家分析,此次人工智能作品的高成交价背后,是竞拍之前,在佳士得操纵下持续两个月的媒体狂欢。连创作团队自己都说“在宣传中,已经彻底失控了”,“在风暴中有很多错误的信息”。
遍地都是“恐怖谷”。人类一向如此,对AI既好奇又恐惧,同时对挑战人类自身边界的事情乐此不疲。
以生成式对抗网络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不同于50年前就开始的计算机绘画。那时候,艺术家把自己的审美要求转换成具体的代码输入计算机。而GAN的运行原理是个“黑盒子”。人类喂给它海量的数据,在绘画创作领域,这些数据就是历史上的人类画家作品,计算机通过内部的算法学习这些画作,并自主找到其中蕴含的人类审美规则,然后产出作品。之所以说它是“黑盒子”,是因为人类只能通过观察终端产出来推测它是如何学习的,但永远无法确切地认知。
在传统模式中,计算机相当于在人类精准的“指导”下工作。在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式中,人类只负责提供“母乳”,但真正自主学习的是“孩子”自己。
像人类社会一样,当发现自己的孩子“长歪”时,父母总会及时纠正。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小冰全球产品线负责人李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训练小冰的过程中,曾发现她会创作出人类从审美上不能接受的作品,“画面很难形容”,此刻,要通过打分模型反馈给小冰,让她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坏的”。李笛形容这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