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开放助推经济全球化发展
中国金融业开放助推经济全球化发展
今年上半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实现阶段性目标,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重要金融机构运行稳健,处置风险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基础稳固,才让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更具充沛动力,新一轮改革得以在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投资范围、合作领域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7月20日宣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11条措施包括允许外资机构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时,可以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所有种类债券评级,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牌照,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等。(相关报道见06版)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有关部门此次推出了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推动信用评级对外开放,是此次系列政策措施中的亮点,也是中国金融市场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信用评级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来自国际顶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往往可以决定一家公司甚至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积极引导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中国开展越来越丰富的评级业务,有利于满足国际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去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要尽快落地,“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此前,5月1日,银保监会公布了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12条新措施,包括取消外资来华设立外资法人银行、入股信托公司、经营保险经纪公司等总资产上亿美元的要求等。6月13日,证监会宣布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9项政策措施,包括大幅放宽合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等。各监管部门近期推出的系列政策措施,正在以“拼图”的方式,逐步展现出新一轮金融扩大开放通篇谋划、整体考虑的宏伟蓝图。
近期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与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有关,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健康的金融发展形势。今年上半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实现阶段性目标,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重要金融机构运行稳健,居民储蓄率较高,处置风险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基础稳固,才让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更具充沛动力,新一轮改革也得以在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投资范围、合作领域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期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与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也密切相关。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原本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然而近年来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世界经济来到十字路口,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中国推出的一系列金融业开放重大举措,不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助于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机遇,助推经济全球化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中国金融业不断推出对外开放新政策新措施,增强了全球市场的信心,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增强我国金融业规模、影响力、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一招。同时,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回应,是对经济全球化大势的积极顺应,这些开放举措必将为世界经济及金融平稳发展增添正能量。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