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之后 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再出发”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庞无忌)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降温。但特色小镇并没有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而是经历了一轮去芜存菁,变得真正有了特色。
7月26日,航拍江苏昆山巴城老街。泱波 摄
近日,绿地控股、华为与南昌市人民政府就建设中国V谷—南昌VR(虚拟现实技术)特色小镇项目签署框架合作协议,首期建设用地约3平方公里,总投资约500亿元人民币。根据协议,小镇将探索搭建VR企业服务平台和VR教育培训平台,建设VR产业园区并提供综合运营服务,形成完整的VR产业发展新生态链。
类似这种有着明确的特色产业规划、投资不菲的特色小镇越来越多。加之,此前颇有特色的香菇小镇、梦想小镇、赏石小镇、云栖小镇、黄酒小镇、基金小镇等,这些有个性、有特色的小镇形成现有城镇体系之外的一道风景线。
事实上,在走上理性发展之路前,中国的特色小镇建设经历过一轮爆发式的无序发展。
2014年,特色小镇的概念在杭州被首次提及。此后4年多,在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双重推动下,特色小镇在全国“遍地开花”。据机构统计,到2018年时,各地在建或者已建成的特色小镇已经超过2000个,远超官方规划。
许多特色小镇严重缺乏特色。大量文旅小镇缺少文化历史底蕴,有些甚至直接“复制粘贴”成功经验,导致房子建起来了、饮食摊点搭起来了,但是乏人问津,小镇变“空城”;也有不少小镇没有产业支撑,规划反复修改,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图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帅春燕在工作室进行雕刻。 泱波 摄
面对这些乱象和问题,中国官方展开特色小镇的规范纠偏。2017年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出台《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建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机制,并明确要逐步淘汰几类发展变形走样的小镇。今年上半年以来,特色小镇的理性发展迹象愈发清晰。
上一篇:首次中意财长对话召开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