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中国外贸,接下来还会稳

2019-07-06 05:4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前5个月服务出口增长10.3%、货物出口增长6.1%、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增长6.6%……今年以来,在全球经贸风险和不确

  中国外贸,接下来还会稳(锐财经)

  前5个月服务出口增长10.3%、货物出口增长6.1%、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增长6.6%……今年以来,在全球经贸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依然稳定增长,在诸多方面都有不俗表现。相关人士指出,尽管面临一定压力,但中国外贸体量大、韧性强、后劲足,扩大进口、拓展市场、优化环境等方面更多新举措有望加快落地,外贸“稳”的特质不会改变。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长快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加剧了全球经贸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前不久世贸组织将2019年全球贸易量增长预期从3.7%下调到2.6%,是3年来的最低点。在这样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之下,1至5月中国外贸保持了稳中提质的发展势头。”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朱咏近日谈及中国外贸发展形势时如是说。

 

  稳中提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看整体贸易数据。1-5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21893.4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5月当月服务出口增长11%,比前4个月增速进一步加快,带动1-5月服务出口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1-5月,货物进出口12.1万亿元,增长4.1%;其中出口增长6.1%,进口增长1.8%。

  看经营主体活力。在全球贸易环境不佳的背景下,今年中国外贸企业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长。1-5月,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33万家,增长6.6%。

  看市场多元化发展。中国与232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今年以来中国在欧盟、日本、巴西、俄罗斯、南非等主要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上升。新兴市场占中国进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40.1%上升到去年的57.7%。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占同期总额的比重提升至28.8%。

  看高附加值领域。1-5月,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达到7449.6亿元,增长11.0%,高于服务进出口整体增速7.5个百分点;知识产权使用费、维护和维修服务出口增速分别高达34.8%、99.2%。货物贸易方面,1-5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增长78.5%,平均价格增长50.4%。

  10招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稳外贸,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见效,接下来更多举措有望加快落地。

  海关总署副署长胡伟指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对支持、促进外贸发展作用显著。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进通关便利化,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海关总署会同10部门深入研究政策、细化措施,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的通知》,共提出10项具体措施。

  进一步简化单证。胡伟表示,目前,进出口环节需要监管的证件已从86种减少到46种。今年9月30日前,再将2种涉食品监管证件退出口岸验核,进出口通关环节不再要求企业提供该项证件。

  优化流程、提高通关效率。今年8月31日前,海关总署将启动实施进口概要申报、完整申报的“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改革试点;中国银保监会、海关总署将进一步扩大关税保证保险试点的保险公司范围。

  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海关总署提出,今年底前,沿海口岸将实现企业在互联网上办理集装箱设备交接、提箱作业计划申报、费用结算等手续;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对主要业务应用率达到100%。

  降低口岸收费。今年9月30日前,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将对主要国际班轮运输公司、国际货代公司进行引导督促,切实落实降费措施,增强进出口企业获得感。

  加强监管创新和服务创新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分析,在个别国家推行单边主义措施及欧洲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面临着一定压力,稳外贸依旧是主要任务。进一步推进通关便利化的同时,还应在落实减税降费、拓展国际市场、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朱咏表示:“我们会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她介绍,目前,中国已同2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7个自贸协定,还将积极推进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指导企业用足用好优惠政策。

  “我们会继续大力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办展,今年新开展了二手车的出口。同时,将不断完善外贸的新业态支持政策体系,认定国家级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开展加工贸易保税维修和再制造等新业态。”朱咏说,中国将主动扩大进口,除了进一步自主降低关税水平,大幅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还将全力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我们要再培育一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的示范区,加强监管创新和服务创新。”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