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真人和AI同场竞技 人工智能会取代同传吗?

2019-07-02 08:04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正在开抢同传行业的“饭碗”。” 艾琳在日常工作中接触过不少AI同传类产品,她认可计

  人工智能会取代同传吗

  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正在开抢同传行业的“饭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近日发现,在一些国际性会议上,翻译工作已经交给了同传类AI产品,翻译内容通过大屏幕、手机等设备传递,一改过去同传在小屋子里做翻译的情形。

  同传曾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收入不菲,如今却被调侃“随时要失业”。同传类AI产品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但“同传AI造假”事件也曾引发争议,同传AI翻译出莫名其妙的内容令人质疑其能力。

  AI到底会不会取代同传?

 

  真人和AI同场竞技

  同传AI每次出场,总是迅速吸引全场人的目光。

  和真人同传在封闭的小屋子里不同,会场的大屏幕是AI同传的工作地点。演讲者几乎话音刚落,相应的中英文字幕就出现在屏幕上,后续还会根据演讲者内容的推进对翻译进行不断优化。现场观众看见屏幕上飞快出现的字幕,不由惊叹。

  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同传AI产品是搜狗同传和科大讯飞的产品。搜狗同传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搜狗同传现在服务过的会议有数百个,“和传统的同传比起来,机器不会感到累,因为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很费脑的工作,可能同传人员每隔几十分钟就需要休息换人,但是机器可以连续工作24个小时,所以会更加高效。”上述负责人介绍。真人同传的译出率一般在60%~70%左右,一般由于未听清或者难翻译,译员通常会选择性忽略某些句子,保证总体上的准确率和实时性。这样比较,机器同传就会比传统同传更全面。

  AI同传在价格上也有优势。全球同传译员稀缺,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人才严重短缺且高级同传译员价格不菲,一般会议难以承受。

  虽然同传AI已经露出真身,但真人同传工作者还是很乐观。“目前没有感觉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很大冲击,倒是AI的会议翻译了不少。”艾琳打趣道。她的自信来源于实力。

  英国巴斯大学同传专业硕士毕业后,艾琳在国内干了9年同传。她最近刚翻译了一场有关单细胞基因组学的会议,词汇和背景都很专业,即便是真人同传需要多场会议的经验才能提供高质量的翻译。“如果使用AI辅助的计算机技术,也是需要大量原文和译文语料对翻译模型进行训练,这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使用简单模型,像Amplification可能就不会翻译成“扩增”,会直译成放大,就和会议主题不符合了”。

  安永大中华区数字化咨询服务合伙人吴显光关注AI行业许久,他认为,在一些“要求不高、允许出错”的普通会议上,可以使用AI同传,但在专业性或商业性要求很高的会议上,目前同传AI相差甚远。

  AI还是不够聪明

  准确快速地翻译出内容,是真人同传的看家本事,也是AI同传的必修课。但事实证明,AI同传还需再自我学习,多“修炼”几年。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AI同传还是不够聪明,过于“直译”。机器难以理解上下文的意思,缺乏临场应变的能力,没有办法达到“听话听音”。翻译是严重依赖上下文的,当出现一个“Apple”,只有根据上下文,人们才知道,说的是苹果公司,还是可以吃的苹果。真人同传很容易识别,却成了目前同传AI翻译最大的难题。

  被誉为中国“首席翻译官”的张璐曾因翻译古诗词而走红,但这种翻译任务常常让AI同传闹笑话。比如“多情自古空余恨”这句诗时,AI翻译为“Affectionate since ancient times spare hate”,再将此英文用AI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变为“自古多情有余恨”。

  AI同传的翻译质量很依赖语言表达的清晰和标准。记者曾尝试在会议现场和后期导入录音体验同传AI产品的效果,可即便是清晰和标准的中文的识别率都很低。假设演讲者带有口音,就会大大影响AI同传的识别能力。

  搜狗同传有关负责人也承认,机器翻译的准确率受噪音、口音等环境的影响,目前无法达到100%,“针对这一点,搜狗正在做回声消除、解混响、声源定位,做麦克风硬件技术。”

  艾琳在日常工作中接触过不少AI同传类产品,她认可计算机自然语言识别技术发展迅速,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都很发达。“但真人发言人不会百分之分的吐字清晰,语法完整,语义准确,所以目前还是需要真人同传根据经验和上下文进行翻译”。

  今年5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表示,机器翻译的优点是实时高效,细节保留完整,而且可以规模推广。差距在于,人还是有差距的:发言人不成句的表述,同传人员可以整理分析;发言人表述不清或口误时,具有背景知识的同传人员可以修正;发言人表述平实时,同传人员可以润色、加入人文情感,这都是机器不具备的。不过,刘庆峰强调了机器不断进步的能力。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