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眼里“上海名片”成色十足
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到实处·活力上海|外企眼里“上海名片”成色十足
“看看繁华而自信的上海,就能明白中国在贸易问题上持长远眼光。”这是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拉尔默不久前的评价,面对自己国家制造的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市场以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吸引无数外国企业投身期间,实现自我价值。当记者带着同样的好奇,走进一家家外企的办公室时,真切领悟到“活力上海”不是空洞概念,而是鲜活事实。
这是一块“福地”
“不能说没有影响,但更要看趋势。”德资菲希尔公司大中华区CEO林益亭聊起经营话题,“某些国家用高关税搞保护主义,可今天全球化程度这么高,谁能进行更高层次创新开放,谁才能把握主动。”几天后就要去德国总部开会的林益亭,翻看着手边的材料,里面涉及与菲希尔有关的客户群,它们分布全球,与上海大中华区总部“休戚与共”。
“上海是福地。”林益亭介绍,德国老牌精密测试仪器制造商菲希尔22年前进驻上海,是上汽通用、华为等很多中国企业的主要合作伙伴。“我们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味精’。普通轿车只喷100微米的漆,而宝马要300微米,靠什么检测?当然不能光凭人工,还有智能检测仪器”。近年来,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菲希尔进入事业的黄金期。“我们的镀层测厚仪在上海微电子到汽车行业广受欢迎,他们为什么一掷千金,初衷便是要把品质搞上去。”他举了热门案例,面对断供威胁,中芯国际等企业投身半导体研发生产领域,这里面的三大工艺难关——晶圆、引线框架、封装,都对品质管理(QA)有极高要求。“达到微纳米级产品,靠人工检测不现实,引入高科技测试设备关乎成败。”林益亭坦言,菲希尔业务兴隆,从侧面反映了上海制造业“逆势上扬”。
耀眼的“城市名片”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外企回答“喜欢上海”的理由时,这三条最多:
首先,上海区位优势让外企节省大量时间成本。“以上海的辐射半径,陆地半径两百公里内的江浙,乃至航空半径1000公里内的日韩以及台湾地区,都能以最经济方式完成物资调配。”印度PRG Pharma Pvt.LTD公司董事长古尔8年前来上海经营医药化工等业务,他认为上海的基础设施令人赞叹:“从公司商务楼出发,四五公里能到虹桥机场,五分钟内上沪宁高速,半小时内能上沪杭高速,交通之发达让人羡慕”。
其次,上海及长三角的产业集聚效应令外企受益匪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陈子雷介绍:“集聚能给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地区带来利益,上海及长三角集聚起来的大市场,是跨国企业愿意前来建厂设总部的原因”。印度赫赫有名的阿达尼集团中国市场负责人卡辛纳什·萨霍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他2010年来上海,“我们不仅找到丰富的合作方,还拓展了业务范围”,他提到因为海量人才在此集中,“我们在上海的选择面非常大,因为公司需要员工既熟悉中国内地法律法规,也对西方国家流行的商业法规(尤其英国商法)了如指掌”。
第三,发达的展会经济成为上海吸引外企的“名片”。“从最早的虹桥国际展览中心,到今天的国家会展中心,我们是上海会展经济爆发式增长的见证者。”林益亭说,“上海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中外客商都把这里视为重要展示舞台,渴望在有限时间内找到心仪合作伙伴。”他举例说,中国(上海)国际半导体展览会已到了“一(摊)位难求”的地步,“可我们乐此不疲,因为展会含金量之高,是很多地方不可比拟的”。
满满的“获得感”
开放包容的上海,让国内外企业都能如鱼得水。“因为长期服务高端汽车品牌,我们总能在业务中感到世界经济的潮起潮落,”德资安宝示(中国)公司总经理王英迪说。“拿‘获得感’一词来说,这十来年的车市,只有中国保持强劲势头,而上海更是所有国际汽车品牌必争的码头。”法兰克福、巴黎、底特律等欧美主流车展,无数企业都在缩减规模,控制预算,可刚结束的2019上海车展依然火爆,“我们作为梅赛德斯-奔驰、玛莎拉蒂两大品牌车企的展览服务商,靠着上海完备的供应链,让德国设计师在这里充分展示创意。”王英迪还特别转达了德国电气工程师迪耶特对上海的感激。“作为老派的德国人,他对于签订合约和款项支付,总是一丝不苟。得益于简化的税务申报流程及外汇支付程序,迪耶特来上海工作前就能收到预付款,完工离开上海后不久就能收到结算支付,他要做的只是填几份表格,将出入境记录连同在沪工作时间交代给上海的同事,剩下的都交给上海税务部门和中德两国间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了。”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