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构筑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
武汉推动产业链、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城市延伸,在经济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发展、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充分衔接,构建一体化发展的武汉大都市区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批复》。未来5年,武汉将新增8条地铁线,总长达到606公里。武汉地铁还将首次跨出武汉,抵达鄂州。这标志着武汉大都市区交通一体化进程加速。按照武汉城市整体规划,到2035年,武汉城市发展空间转型将从市域迈向大都市区。
创新引领“做实”大都市区
2007年12月份,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10年的发展,武汉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武汉大都市区的构想。2018年1月份,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动武汉产业链、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城市延伸,拓展“飞地经济”,探索武汉大都市区发展。
“从城市圈到大都市区破题,这是区域发展一个重大战略转变。”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规划师肖志中表示,在武汉城市圈层面,作为单中心城市群而言,武汉从单中心到强核心的战略进程并未完成,而且还在持续,这是提出建设大都市区的核心原因。
肖志中分析,武汉正处在中心集聚为主的进程当中,武汉城市圈必须在合理的尺度空间内,以更快的速度打造更强的中心,实现区域发展阶段的提升和跨越。
“提出发展武汉大都市区并非另起炉灶。”武汉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副处长许小明强调,武汉大都市区将是未来武汉城市圈的重点发展区域。
许小明告诉记者,构建大都市区,谋划区域发展,这是武汉城市地位上升、功能拓展的需要,也是武汉由市域走向区域,实现区域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武汉在经历了由沿江向主城、都市发展区逐步拓展后,目前武鄂黄黄、汉孝临空地区等基本形成了连绵板块化布局的空间形态,迫切需要加强近汉地区空间统筹。
据介绍,新一轮总规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武汉市域与区域空间格局关系,根据空间临近、功能互补、交通通勤、生态共保等原则,划定武汉大都市区范围为武汉及其周边共11个县市。在大都市区范围内,统筹产业经济、功能联动、生态保护、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综合布局,构建“146”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146”空间格局即:1核(武汉大都市核心区),4带(武鄂黄黄、汉孝、武仙、武咸四条城镇带),6副(以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市辖区为主的副中心)。
“同频共振”共筑新增长极
伴随武汉孝感城铁开通、汉孝大道通车,汉孝进入“同城时代”。截至目前,孝感38%的工业产品直接进入武汉市场,农产品占武汉市场份额20%左右;400多家规模企业与武汉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形成6大产业配套基地。
“总部在武汉,配套在孝感;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孝感;市场在武汉,供应在孝感。”在孝感市委书记潘启胜看来,承接武汉产业转移,搞好协作配套,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孝感建成区域性增长极“最智慧方法”。
多年来,孝感市委、市政府将“汉孝一体化”作为第一战略抓手,从规划和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科技人才、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对接,促进深度合作。伴随产业有序转移,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汉孝两地在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森工家居和农旅融合、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上的融合走向深入。
武汉和孝感的互动协作只是武汉大都市区各县市跳好“集体舞”的一个缩影。
当前,推动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须规划和交通先行。武汉与孝感已共同拟定了《汉孝一体化规划战略合作协议》《汉孝一体化战略实施规划》工作方案;组织了《武汉大都市区武鄂临界地区空间协同规划》公开招标;开展了武鄂、武孝等方向的协作区范围识别、发展战略和规模的确定以及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的方案研究工作。
今年以来,武汉市还主动作为,积极联系孝感、鄂州、洪湖三市,召开交通一体化对接座谈会,逐条核实交通项目。目前,已初步核实三市交通对接需求项目42个,涉及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域道路等。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