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创造新速度
高科技创造新速度
——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调研
青海中控太阳能塔式热电站俯瞰图。(资料图片)
青海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挑拣枸杞。李莎莎摄(中经视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玉宏
阅读提示
作为祖国西部最具潜力的开发热土之一,2005年,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迎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应运而生。自此,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成为青海省改革开放活力强、发展质量效益高的区域。在试验区内,企业利用科技创新盘活资源、提质增效,撑起了试验区一片绿色、生态的新天地。
地域辽阔、遍地资源,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聚宝盆”。
近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努力,创造了园区发展的新速度。
延伸农业产业链
说起柴达木盆地的宝,首先要提特色农产品。这两年,这里的红黑枸杞、藜麦等农产品受到市场追捧,枸杞果酱、纯枸杞羹、枸杞浆、枸杞花蜜等由枸杞衍生而来的加工食品也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青睐。
记者在格尔木云朵枸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这是一家集枸杞种植技术开发、收购、加工与深加工为一体的生产型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签约枸杞种植户,按照出口欧盟有机标准、绿色枸杞标准进行种植管理。为确保产品质量,公司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标准干果精选加工、枸杞果酱系列产品、枸杞花蜜加工生产线。据悉,其枸杞干果、果酱系列产品已通过ISO9001、ISO2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这几年,公司抓住循环经济区域内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开发红枸杞干果、免洗干果、黑枸杞干果、枸杞果酱、枸杞花蜜等产品,其中深加工产品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其中干果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区。”公司总经理张凤萍说。
延伸农业产业链,聚力开发农业新产品。记者近日在青海柏丽姿日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面膜生产包装车间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自动化的生产机器前紧盯机器运转,一袋袋面膜通过传送带运到包装车间。工人们按照产品型号进行分类包装,月产量约50万片的面膜又让公司多了一个细分品牌。
青海柏丽姿公司利用青藏高原特有的黑枸杞、昆仑山冰点矿物质水、察尔汗湖盐类资源为主要原料,建设了年产4万瓶洗发剂、10万袋足浴盐等产品的生产线。
“目前公司已获得6个专利,分别为:矿物盐沐浴盐生产用加热装置、矿物盐洗发水生产用混合罐、矿物盐洗发水搅拌装置、矿物盐洗发水稀释罐、矿物盐洗发水乳化装置、袋装矿物盐沐浴露自动灌装装置。”柏丽姿公司负责人董楠说。
董楠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以黑枸杞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高原特色生物化妆品,拟申请10项专利,研发10余种产品。同时,公司后续计划以冬虫夏草、藏雪莲为原材料,以科技研发为带动,研发更多“天然”“无添加”的高原特色化妆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美丽的需求。
技改激活传统产业
说起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由“僵尸企业”到循环经济发展型企业的蝶变,更让记者为之感叹。
2008年,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刚落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时,那真叫一个“风光”: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底吹炉冶炼技术,不愁市场;员工数百人,厂区里生机勃勃。
然而,好景不长,短短4年,昔日热火朝天的西豫公司,由于产业链单一,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企业开始逐年亏损,还“沦落”到被青海省国资委列为“僵尸企业”。
2015年7月,其股东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投资2.9亿元对西豫公司实行技改,完善产业链。2017年5月,技改项目完成并投入生产,公司重新焕发生机。“降本增效”虽然只是4个简单的字,但对企业转型来说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的过程。公司电铅车间主任罗鹏翔感慨:“对我们来说,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技改,改变了我们的观念、革新了我们的产品,也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希望和未来。”
现如今,走进西豫公司,可以看到干净的厂区、整洁的厂房、规范的操作、面带笑容的员工……
上一篇: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银行业
下一篇:中国节能 争当长江大保护排头兵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