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国家此时鼓励“双创”有何特殊意义?

2019-06-14 20:11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李锦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双创”对结构调整具有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3日在杭州出席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并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指出,虽然当前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但中国经济有韧性,韧性植根于近14亿人的勤劳与创造,“双创”是个重要支撑,依靠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可以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讲话同时强调,各级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让创业创新者按照市场规则公平竞争、轻装上阵,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近年来,国家“双创”工作蓬勃发展,成绩单令人赞叹。

  以北京为例,创业创新的队伍持续壮大,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从2015年的110家增加到2018年的223家,实现翻番;全市研发经费超过1600亿元,较2015年增长2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1.2件,较2015年增长80%。2018年,全市新经济总量达到万亿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双创”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国家一直以来对创业创新的重视和支持。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开板,引发广泛关注。从去年11月中国宣布设立科创板到正式开板,科创板从无到有仅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专家认为,中国科创板发展的速度“非一般快”,这种“快”的背后,正体现出中国官方对科创企业的大力支持。

  自2014年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今,“双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词之一。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国家鼓励“双创”有何特殊意义?如何为“双创”营造更好环境?毕业生该不该加入创业大军?

  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的专家表示,此时鼓励“双创”,是有效应对内外部压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创业创新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但仍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克服。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此时鼓励“双创”有何特殊意义?

  苏剑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应对内外部压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家仍面临较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要应对外部贸易战的影响。贸易战已逐渐延伸为科技战,中国科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而且中国科技产业本身在国际市场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所以此时鼓励“双创”,无论应对内部或外部压力,都是重要的解决办法和手段。

  王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存量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战略型产业共同发力,“双创”正是有效的支持手段;同时,鼓励“双创”,促进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利于应对外部诸多不确定因素。

  胡必亮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业创新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增加社会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和财富,并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创业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途径。

  李锦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双创”对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倒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同时,鼓励“双创”可以带动就业稳步提高,有利于改善民生。

  苏培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从就业角度,鼓励“双创”有利于在就业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从产业发展角度,“双创”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土壤。

  万喆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应对下行压力和不确定性

  面对全球不确定因素增加,此时鼓励“双创”,有利于推动国内科技创新的进步,以应对全球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鼓励“双创”有利于保障民生,促进就业。

  “双创”取得哪些成绩?还有哪些问题?

  王青

  迎来五方面收获

  第一,制度环境明显改善,营商环境、税收结构等方面有较大进步;

  第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涌现多个位于世界前列的创新企业;

  第三,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主体结构已基本形成,创新生态的建立有明显进展;

  第四,中国创新与国际创新已进入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国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能力的不断增强;

  第五,中国部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未来,要提升政策普惠性,同时更有针对性的增强对“双创”的扶持力度。

  李锦

  还需加强理性、精准的引导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