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工厂开到家门口 小镇有了新气象
新华社长沙6月14日电 题:工厂开到家门口 小镇有了新气象
新华社记者席敏、陈文广
今年2月以来,47岁的刘员通每天都在两个身份之间转换。白天有8小时,他是小镇上一家男裤加工厂的工人,下班后他就是操持田土的农民。
刘员通是湖南省邵阳县五峰铺镇青云村人,在这个镇上和他一样每天在不同身份之间转换的农民还有不少。有的走出农田,擦掉腿上的泥巴,就变成了包装工、搬运工,有的变成焊接工或是缝纫工。
尽管刘员通的缝纫技术还有些生疏,但他已基本适应这样的生活节奏。
“上班我就安心地当裁缝工人,下班后骑上摩托车几分钟就到家,趁着天没黑,抓紧时间干地里的活,一点不耽误。”刘员通说。
今年28岁的吕芳玲也是这家工厂的工人,经过1年多的工作,她已经是一名熟练工。去年从广东一家电子企业辞工回来后,吕芳玲就来到镇上这家工厂,这份缝制裤装的工作每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五峰铺曾是一个农业大镇,过去主要发展双季稻、油茶等种植项目。五峰铺镇党委书记刘真林说,以前发展乡村经济最缺的就是产业,但随着沿海省份的产能向内陆转移,不少企业将加工环节放在内陆省份。五峰铺镇就借此吸引企业落地,镇上逐渐兴起了服装、电子产品加工等产业,老百姓“家门口的加工厂”办得风生水起。
以棉纱棉纺为例,五峰铺镇已有相关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0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了6000余人。小镇上有9家物流公司,每天将成品服装发往全国各地的商场和超市。
产业兴起了,招工也不愁。近两年,五峰铺镇有1万余亩水稻田流转给种田大户,过去的荒山也开发成油茶基地。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又源源不断地走进工厂。
刘真林说:“过去富裕的农村劳动力,变成了抢手的新工人。”镇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目前在五峰铺镇内就业的本地群众已接近2.7万人。
老百姓生活富裕了,更加注重精神需求。从明末清初就兴起的以儿童装扮表演西游记、杨家将等故事的扎台戏,曾在五峰铺镇沉寂过一段时间。如今,一到重大节日,扎台戏又在镇上活跃起来,而且越来越受乡镇居民欢迎。戏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新增加了宣扬移风易俗、勤劳致富、脱贫攻坚等的内容。
更让镇上群众惊喜的是,在一群年轻人的发起下,五峰铺镇有了自己的公益组织——爱心书屋志愿者协会,专门为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免费提供学习辅导,以及为乡镇环境卫生、大型活动等提供志愿服务。
爱心书屋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刘利群说,过去乡亲们的环境卫生意识很差,通过志愿者宣传环保知识和捡垃圾等志愿服务,街道上、水库边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不见了。短短几年内,协会志愿者人数已接近120人。
有了家门口的工厂,筑起了精神家园,愿意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多。刘真林说,以前空心村多,对村子建设发展关心的人少,“现在不一样了,村子建设得好不好,人人心里都有本账。”
结合不同地域和资源特色,群众对乡村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五峰铺镇已有不少村结合村民的意见,从外面请来专家帮助制定村庄规划,有的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有的发展特色瓜果种植,有的则发展全域旅游。
村集体有了收入,基础设施在各村越来越完善,一批过去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的村子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每到夜晚,柔和的灯光下,村民们伴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各个村子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刘真林说:“乡村振兴需要用产业来带动,解决了群众就业的难题,留住了人,又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小镇会迎来更多新气象。”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