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超级稻为啥这么牛?原来袁隆平有个“禾下乘凉梦”

2019-06-12 16:4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在中国这个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水稻是第一大口粮作物。

  在中国这个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水稻是第一大口粮作物。我国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4.5亿亩,占粮食总面积的三成,产量则占粮食总产的四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约有六成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超级稻为啥这么牛?原来袁隆平有个“禾下乘凉梦”

  在水稻中,有一大类冠名为超级稻的品种是佼佼者。超级稻恰如一粒种子,播撒下稳粮增产的希望,有力地促进了稻作技术创新,让中国水稻科研领跑世界。超级稻已成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和协同攻关的标杆,为保障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超级稻为啥这么牛?原来袁隆平有个“禾下乘凉梦”

  ↑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超级稻生产基地,袁隆平(左二)在查看超级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2013年8月19日摄)

  掀起“水稻第三次革命”

  在我国水稻发展史上,单产出现过3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矮化育种,主要通过降低株高,使品种的耐肥抗倒性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平均亩产由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高产地区突破500公斤,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而超级稻是通过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被誉为“水稻第三次革命”。

  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中国和世界育种专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地球上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以稻米为主食,而全球稻米需求量91%来自亚洲。前两次重大突破以后的20多年来,水稻产量就遇到了玻璃天花板。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促使亚洲各国开始实施高产水稻的研究计划。上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先后启动超级稻项目,但均未获得真正成功。我国后来居上,于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育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日本是最早提出并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国家。198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组织主要水稻研究单位,开展“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确立”研究项目,计划在15年内实现单产增加50%的超高产目标。然而,1981年至1988年的8年间,整个计划共育成5个品种,但大多在抗寒性、品质和结实率方面存在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此后,国际水稻研究所也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拟育成一种有别于以往改良品种的新株型稻。1994年,日本宣布选育超级稻新品种已获成功,但由于技术方面缺陷,至今未能大面积推广。

  1996年,我国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院士主持培育计划。1997年,袁隆平发表著名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提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随后,“超级稻育种计划”被列入总理基金项目。由袁隆平、谢华安、陈温福、程式华等众多知名专家领衔,联合了国内数十家优势科研力量,建立起遗传育种、栽培植保、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等跨多学科领域的协作组。

  袁隆平曾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虽然我这个人对自己认准的研究方向坚信不疑,但数以千万计的真金白银仍让我夜不能寐。为了增加保险系数,我开始走技术协作的路线,在全国设立了5个点。”当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辽宁农科院和广东农科院等都在其中。

  “我国幅员辽阔,水稻种植区域广、范围大,不可能一家单位、一个品种‘包打天下’,必须进行科研的大联合大攻关,这也是超级稻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为完成预定目标,“超级稻育种计划”联合了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建立了遗传育种、栽培植保、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等跨多学科领域的协作组,汇聚了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队伍,形成了全国“一盘棋”格局。

超级稻为啥这么牛?原来袁隆平有个“禾下乘凉梦”

  ↑今年春耕时节,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马洪村的村民在稻田里忙碌。如今,超级稻在江西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记者 乔金亮 摄)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长、资助力度大的农业科技项目之一。在当时制定的超级稻育种一、二、三期产量目标,是很有远见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程式华认为:“超级稻研究协作组在超级稻育种理论方法创新、育种材料创制、重大品种培育、配套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超级稻产量目标的实现,带动了全国水稻单产的稳步提高。”

  创造粮食生产新高度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