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近50家上市公司或“董监高”被立案调查
今年近50家上市公司或“董监高”被立案调查——
证券违法违规监管更趋严格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温济聪
近两年来,由于公司治理不规范,且上市公司及大股东违法成本较低,部分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净利润、营业收入等指标不如往年,一些公司不惜铤而走险,企图通过粉饰报表来美化业绩。随着证监会持续加大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今年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创下近年新高——
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今年以来,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因违法违规行为被立案调查,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是主要原因。随着康得新、康美药业等事件的曝光,违规担保、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违法违规情形在数量和金额上均大幅提升。
被立案调查公司增多
截至6月10日,今年以来,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因违法违规行为被立案调查。而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这3年中,A股分别有28家、40家和43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今年还不到半年,被立案调查公司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总和,创下新高。
在这近50家上市公司中,包括了*ST赫美、*ST秋林、聚力文化、深大通、乐视网、ST天润、南都电源、熊猫金控、*ST康得、太平鸟、四环生物等多家知名上市公司。
举例来看,5月28日,*ST赫美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其实,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ST赫美就发布收购高知名度标的公告,并购易到、与英雄互娱重组,但均以失败告终。4月2日,深交所对*ST赫美下发关注函称,该公司3月28日公告中表示与英雄互娱重组项目进展顺利,4月2日即表示股份转让协议终止。要求公司自查是否存在虚假记载或误导性陈述、是否充分披露重组终止风险、是否涉嫌“忽悠式”重组等。
也有一些曾经的白马股“马失前蹄”。1月15日,康得新公告称,第一期1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实质违约,第二期5亿元超短融兑付存在不确定性。不过,康得新财报却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公司流动资产合计253亿元,其中货币资金高达150亿元。账面上有大量现金,却持续举债融资,甚至还不起15亿元超短期融资券,令投资者感到困惑。1月22日,其又公告称,公司接江苏证监局通知,于2019年1月22日收到证监会送达的《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2019年4月30日,康得新发布公告称,122亿元银行存款“不翼而飞”。
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锐看来,今年A股上市公司被调查的数量创下了新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公司治理不规范,且上市公司及大股东违法成本较低,违法收益高于违法成本;二是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净利润、营业收入等指标不如往年;三是证监会持续加大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监管趋严信号凸显。
信披违法违规占大头
去年底,康美药业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到今年4月30日,康美药业又公告称,由于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今年以来,*ST赫美、*ST秋林、聚力文化、腾信股份、ST天宝、*ST刚泰、*ST毅达、怡球资源、*ST索菱、*ST仁智、*ST皇台、*ST飞马、三圣股份、盛运环保、*ST欧浦、*ST利源、金刚玻璃、天翔环境、东方金钰、香溢融通、天山生物、四环生物、蓝丰生化、*ST康得、ST冠福等约25家上市公司均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而被查,占被调查总数的大半。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信息披露违规案件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财务造假手法隐蔽复杂;二是涉案领域涉及公司债等业务;三是多种违法行为交织,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法关联交易、违规资金占用、恶性利益输送等严重违法的线索;四是不少案件违法手段恶劣,有的持续多年实施财务造假且金额巨大,有的还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多项违法犯罪。
信息披露不仅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状况的报表化呈现,更是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的重要依据之一。一旦出现上市公司信息无法按期披露、信披造假、信息披露中语焉不详、业绩注水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会影响资本市场健康持续稳定,给投资者决策带来方向性误导;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滋生出其他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