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五问5G“民用”热点:网速有多快?怎么收费?

2019-06-07 03:22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工信部发放四张5G商用牌照 广电成第四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客服表示手机需要更换、不需换SIM卡 5G牌照尘埃落定

  工信部发放四张5G商用牌照

  广电成第四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客服表示手机需要更换、不需换SIM卡

  5G牌照尘埃落定。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正式发放5G牌照,批准这四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随着牌照的发放,标志着5G网络商用正式开始,中国进入5G时代。5G来了,让人充满想象,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很多问题,包括5G网络速度到底如何、收费高不高、要不要换手机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行业专家和三大电信运营商,为广大消费者答疑释惑。

  从1G到5G

  1G 1987年

  无标准、无技术、无产业

  2G 1996年

  全球最大移动网络,培育本土制造商

  3G 2009年

  从无到有,首个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建成全球唯一TD-SCDMA网络,实现国家“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发展目标

  4G 2013年

  从边缘到主流,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首次成为主流,实现走出去,实现“4G改变生活”

  5G 2019年

  从主流到主导,助力我国在技术、标准、产业、应用呈引领态势,力争实现“5G改变社会”

  5G网速有多快?

  下载一部10G的视频仅需9秒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对4G的延伸。除了提供更快速地网络传输之外,业界认为5G网络下将可以支持万物互联,颠覆以往对通信的认知。相比4G,多项性能指标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那么,5G网速究竟有多快呢?具体来说,5G网络下,用户体验速率将提升10倍,至100Mbit/s,峰值速率将提升30倍,至10Gbit/s;连续数密度将提升10倍,至1M/Km2;端到端时延将缩减至十分之一,为1毫秒。

  5G网络下,用户将体验到一部10G的视频,5G下载仅需9秒,4G下载则需要15分钟。

  事实上,4G网络的通信频率集中3KHz至6GHz的频段,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加,带宽会面临不够分配的局面,这就导致网络变得拥挤和缓慢。采用毫米波技术,频谱可以从6GHz扩展至300GHz,带宽扩大了上百倍,也就可以增加更多的设备。

  此外,5G会将不同的频段分配给不同特点的业务,比如对网络延迟要求极小的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就要和日常使用分开。

  截至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其测试中都曾披露过部分测试结果。3月30日,中国联通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测试其多款终端在5G现网环境下速率已接近1Gbit/s;4月19日,中国移动揭阳分公司曾在一场活动中实测下载网速达1.5Gbit/s;5月24日,中国移动在苏州完成外场手机终端独立组网首测,下载峰值速率超过1.5Gbit/s。

  怎么收费?

  或推出基于场景、用途的多元化收费模式

  目前,5G牌照刚刚发布,电信运营商的部署仍呈点状分布,只是在试点区域提供5G网络。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普遍回应要加快5G网络部署和提升相关产品研发的进度,但都没有透露具体的资费套餐模式。

  中国移动回复称,将推进“5G+”计划,2019年9月底前在超过40个城市提供5G服务,后续将持续扩大服务范围。有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具体的资费套餐仍在制定中。

  中国联通回复称,初步计划,面对消费者市场,5G收费模式与4G产品既有承接又有创新,流量是其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会根据5G业务的技术特点研究新的计费模式;政企客户市场,预计会根据客户需求,一客一策,推出基于场景的多元化收费模式。

  中国电信回复,将根据网络建设、产业链成熟度适时推出具备5G特征,满足用户高流量、多层次需求的资费套餐,为用户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5G信息服务。2018年11月,中国电信副总经理高同庆曾公开表示,传统的流量计费在5G时代已经不适用,可能会有多种形式的收费。或根据不同用途来计费,也就是说看网络直播和看体育赛事会有不同价格。

  此前,电信专家付亮曾告诉记者,在5G牌照发放后,三大运营商的5G资费套餐或将于7月份或8月份正式出台。前期可能沿用此前的4G资费套餐,或者赠送部分5G流量。

  5G需要换手机、换卡换号吗?

  中国移动:可不换卡不换号

  “我要想用5G网络是不是要换手机?”

  中国移动回复称,将推进“5G+”计划,2019年9月底前在超过40个城市提供5G服务,客户“不换卡”“不换号”就可开通5G服务,后续将持续扩大服务范围。有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具体的资费套餐仍在制定中。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