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成“重之中重”
周景彤 李佩珈 范若滢
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标,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整体思路要从优化金融结构入手,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成为金融改革重之中重
当前,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在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形成制约。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全球第一,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全球第三,保险业保费收入全球第二。但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影响了实体经济融资的可得性,还造成杠杆高企、监管套利丛生、新兴金融无序创新等金融市场乱象,加大了潜在金融风险隐患。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主要体现为五大结构性失衡。
第一,融资结构不均衡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融资结构不均衡、宏观杠杆率偏高的问题长期存在。
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平衡。近年来在去杠杆和严监管背景下,社会融资需求集中向银行转移,融资结构失衡问题更显突出。2018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到81.4%,比201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只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4.8%,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
二是直接融资中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占比低。2018年股权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仅为1.9%。
三是债券市场内部也存在不平衡。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占比较高,公司债和企业债占比偏低,而针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和一些高速成长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债市场基本仍是空白。
第二,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从金融资源配置的地区来看,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金融市场主体多元,金融供给相对充分;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深化不足,导致金融压抑较重,金融供给明显不足。
从金融资源配置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对中小微企业、节能环保、创业创新等领域的支持相对不足。
第三,传统金融与新型金融各自面临发展难题。
传统金融面临活力不足、转型艰难的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需求,适应场景和创新能力显得不足。
新型金融野蛮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监管。近年来市场上出现“e租宝”事件、校园贷、首付贷、P2P爆雷潮等问题均与此密切相关。这些主要涉及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的新兴融资方式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国内融资市场结构的短板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策对发展迅速的科技金融监管的滞后。
第四,金融机构发展的差异性不足阻碍金融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大、中、小金融机构差异性不足,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尚未建立;另一方面,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发展不平衡。中国金融机构中银行是主体,非银行金融机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扩张、发展不规范、治理不完善等问题,部分保险、资管公司的隐藏风险逐步暴露,需要引起警惕。
第五,金融全球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随着中国进入高水平开放的新阶段,对金融业跨境服务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深刻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一脉相承,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丰富,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做好金融工作的深邃思考和系统布局,标志着未来金融工作的重心将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金融供给的优化重组和提质增效,它是新时期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方针。
第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指引,本质是通过改革实现金融制度优化和服务效率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金融改革的方向,当前随着经济领域改革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求金融创造与之相匹配的条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相呼应,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其在金融领域的根本要求,它是金融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金融改革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科学部署,是解决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指引。它既包含有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又有发展目标、改革重点、实施策略等。
总的来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即通过金融制度的良性变迁,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