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无人机飞播市场研究报告:市场短期内难有突破

2019-05-15 15:2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飞播”是指利用飞机或直升机、从半空进行种子或草籽的播撒,主要应用于荒漠化和沙化防治。

  “飞播”是指利用飞机或直升机、从半空进行种子或草籽的播撒,主要应用于荒漠化和沙化防治。

  1956年 3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省长陶铸提出了用飞机撒播树木种子造林,加快荒山绿化的设想,。随后,湛江市吴川县率先进行了飞播造林试验,拉开了我国飞播造林的序幕,也为造林绿化提出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在飞播造林试验逐步成熟后,1979年,我国开始尝试飞播种草。此后的40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曾推行过飞播造林种草项目。

  相比人工种植,飞播造林种草拥有着作业快、范围广、效果好等优势,在治理草原生态和植被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和遏止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

  2005年3月2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曾发布了《飞播造林技术规程》,对“飞播”技术进行规范化。

  截止2006年底,全国累计飞播种草总面积达348.7万公顷,累计投资10.1亿元,平均一亩地的飞播费用约为19元。

无人机飞播市场研究报告:市场短期内难有突破

  经过多年的发展,飞播种草工程在各地卓有成效,然而国家层面的需求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七五”期间,全国完成飞播种草任务91万公顷,“八五”期间仅为64.8万公顷,“九五”期间为73.8万公顷,“十五”期间再次下降至58.9万公顷。

  在林业局“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飞播种草不再被提及,飞播造林的需求仅为34万公顷。2017年,全国飞播造林总面积为14.12万公顷(211.8万亩),占全国造林面积的1.8%。

  2016年,中央停止了对飞播种草项目的财政支持,各地按照生态治理的需求自行启动飞播招投标,由地方财政进行拨款,以支持在适宜区域开展飞播种草。

  飞播造林:多旋翼无人机是否能取代传统固定翼

  在多旋翼无人机介入之前,执行飞播造林种草作业的主角。据相关地方政府门户的新闻报道,运-5是目前国内使用频率最高的农林用飞机,有“空中拖拉机”之称。

  使用运-5飞机进行播撒,每架次可载种子或草籽800公斤,一架次可作业面积15,000亩。若不受空中管制和天气影响,一周内可完成120万亩播撒任务(日均17万亩)。

  不过近年来,四川、陕西、河南等省份开始尝试采用直升机进行飞播。相比大固定翼的运-5,直升机单架次的效率较低,但其最大的优势是节本增效,适合远离分散和不规则中小地块作业。

  2015年,河南省首次在省内采用直升机进行飞播造林,取代用了将近30年的运-5。直升机在河南省的首次飞播共飞行45架次,播种4500公斤,飞播面积2万亩。

  知名无人机企业大疆创新在2017年发布的无人机播撒系统,将“植保无人机播撒”这一概念再次推到媒体与公众聚光灯下。相比载人的大固定运-5和直升机,载重仅为10公斤左右的多旋翼无人机,优势与劣势都十分明显。

  受限于载重、播幅、电池等客观条件,现阶段的多旋翼无人机在效率上难以与载人飞机对比。但在小面积作业上,多旋翼无人机在精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作业面积在1000亩以下,那价格低廉的多旋翼无人机才能具备成本优势。

  极飞科技在2019年发布了播撒系统,无人机播撒似乎有再次复兴的趋势。但目前各地的飞播造林种草项目的招标,几乎都是围绕着载人飞机的性能参数进行设置的。

  2017年甘肃省的一份招标要求中明确到,飞播种草要求播种量1公斤/亩,每平方米落种50粒以上,播幅40米,航高60米。新疆乌鲁木齐执行飞播种草作业时,最适宜的作业高度为100米。

  目前,多旋翼无人机的播幅仅为2 - 8米,默认最大高度15米,最高可调至30米,暂时无法响应飞播造林种草的招标需求。

无人机飞播市场研究报告:市场短期内难有突破

  水稻直播:技术路线竞争的市场

  受限于载重、播幅、电池等客观条件,现阶段的多旋翼无人机在效率上难以与载人飞机对比。但在小面积作业上,多旋翼无人机在精度上有一定的优势。那在水稻种植、农业追肥等一般农业生产环节,多旋翼无人机能成功PK掉地面机械,还有传统的作业方式吗?

  目前,国内种植的约4亿亩稻谷,种植主要分为“移植(插秧)”和“直播”两种方式。其中,70% - 80%的水稻田采用移植的方式进行播种,采用直播的占比不到30%。使用无人机进行水稻播撒,属于水稻直播的一种方式。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