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股指期货对外开放备受期待

2019-05-15 14:5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股指期货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境外投资者有效管理A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吸引境外中长期资金入市,增加A股市场稳

  今日MSCI(明晟公司)宣布,将把现有A股的纳入因子从5%提高至10%,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在深度和广度上再进一程。与此同时,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衍生品对外开放也备受市场期待。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最近在公开场合的表态,反映了市场的心声。在2019第十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上,方星海说,积极推动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特定品种对外开放,在牢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对接国际标准,增强制度包容性,方便境外交易者入市,提升市场吸引力。

  我国的金融期货,相比商品期货,还刚刚起步。去年全球期货期权成交量303亿手,其中金融类243亿手,占比高达80%,而我国金融期货成交量仅为0.27亿手,占比不到1%,发展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深入,沪深港通扩额、A股纳入明晟和富时罗素指数,境外长期资金配置我国A股资产的愿望十分强烈。不过,外资对加大配置A股资产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无法利用我国股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目前,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QFII、RQFII、沪深港通等渠道配置A股资产,但仅有QFII和RQFII可以使用境外股指期货对冲风险,通过沪深港通进入A股的境外投资者无法使用境内股指期货。

 

  “随着股市开放程度的加大,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应向更多境外投资者开放,满足境外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增强境外投资者加大A股配置的意愿,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水平,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质量。”业内人士表示。

  助力建设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新一轮的金融业对外开放,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对外资越来越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随着科创板各项工作的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试点即将展开,资本市场迎来更多关键性制度创新,这意味着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运行至关重要。

  今年年初,方星海在第二十三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就要参与者非常充分,交易非常活跃,定价合理。有韧性就是外面来点冲击,资本市场稍微摇晃一下,但是马上能恢复正常。最重要一点就是定价合理。因此,资本市场无论是期货还是现货,做多、做空双方都要给予充分的手段,有各种手段工具,让市场充分博弈。“证监会抓紧出台一些双方都可以用的各种工具。”方星海说。

  股指期货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基础性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一个产品体系完善、市场功能完备的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一个更有弹性、更富韧性的资本市场的必要工具。

  在国际市场,共同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已发展出“两条腿走路”的投资模式,即股票现货资产与指数衍生品相配合,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对冲股票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股指期货促进市场的有效性。”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周平接受采访表示,“股指期货市场向更多境外投资者开放,将满足境外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我们肯定会用股指期货来对冲风险。作为中国第一批拿到WFOE(外商独资企业)执照的外资,路博迈在中国发行了私募基金,非常欢迎股指期货扩大对外开放。”

  事实上,随着A股纳入MSCI相关指数和纳入因子的逐步提升,全球各大交易所上市中国A股相关指数期货的竞争十分激烈。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董辅礽讲座教授管涛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表示,目前新加坡富时A50指数期货已较为活跃,2019年3月香港交易所也已宣布将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期货。过去外资配置了中国股票后,有避险需求,但是无法在境内避险,就去新加坡等地避险。如今适时推动本土A股相关指数衍生品的开放,会增加我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也便利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增加在中国的投资机会。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乾接受记者采访表示,A股在境外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投资者对于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股指期货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境外投资者有效管理A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吸引境外中长期资金入市,增加A股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章俊表示,“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和经济基本面企稳,带动去年以来外资持续看好和增持A股。鉴于海外市场有多样化的风险对冲工具,国内股指期货对外开放,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减少制度层面的障碍,同时将推动海外资金进一步流入A股。外资金融机构有较为丰富和成熟的经验积累,股指期货开放对外资金融机构而言是新机会。”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