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净水机新国标划定35%用水红线 高耗水产品面临淘汰

2019-04-17 08:14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反渗透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国家标准出台前经过长时间研讨,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其技术内容充分考虑了

  净水机新国标划定35%的用水效率红线,高耗水产品面临淘汰——
  废水少,才能少费水(倾听)

净水机新国标划定35%用水红线 高耗水产品面临淘汰

  数据来源: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中怡康

  核心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净水机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家用设施,然而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净水过程会造成大量废水,这些废水往往直接排入污水管道,造成资源浪费。2018年11月1日,《反渗透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为市面上最为普及的反渗透技术净水机划定了35%的用水效率红线,这意味着高耗水的反渗透净水机被禁售。新规实施近半年,生产者节水意识是否提升?净水机市场有何变化?净水效率是否改变?

  “这台1000多元,那个5000多元,同样是净水机,价格差得也太大了,到底选哪种好呢?”家住广州天河区的李女士在购置净水机时,犯了难。李女士的烦恼也是许多消费者共同的难题,随着大众对饮用水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配备净水机,选购过程往往让人犯难。

  新规啥要求?

  净废比低于1∶2的净水机,都算不合格产品

  “我们这台机子,出两杯干净水才产生1杯废水,跟以前的净水机相比,出水效率有很大提升。”长沙一家大型连锁家电商场里,某净水机品牌销售人员向消费者推销其一款高端产品。她所说的“废水”,指的是利用反渗透技术制造纯净水时,产生的富盐浓缩水。该技术用到的反渗透膜,孔径只有0.0001微米,像一个“筛子”,把泥沙、细菌、病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外,水分子也需要在压力作用下才能通过,不可避免有“废水”产生。

  “作为国内最为普及的一种净水方式,目前反渗透净水机在整个市场中占比超过70%。”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顾久传介绍说。

  但反渗透净水机废水过多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行业此前用水效率较低,平均为30%左右,甚至有些产品不到20%。”全国节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节水室主任白雪表示。

  “做一顿饭,费半桶水”“水没用多少,水费多一倍”让不少消费者很“受伤”。

  2017年11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34914—2017《反渗透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国家标准,严格规范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反渗透净水机划定35%的用水效率红线。该标准于2018年11月实施,给消费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新标准规定了家用反渗透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和水效等级,以及净水产水率的检测和计算方法,将反渗透净水机水效分为5个等级,净水产水率最低不能小于35%(5级水效),低于这个限定值的反渗透净水机将禁止销售,也就是市面上产品直接宣传的净废比低于1∶2的净水机,都算不合格产品。新国标将通过水效限定值的设定,淘汰那些高耗水的产品。

  市场啥反应?

  将淘汰30%左右的低效产品,企业逐步形成节水共识

  追求健康生活品质,饮水安全是最基本的诉求。消费者对净水设备的需求,推动了净水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家电市场专业研究机构中怡康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以来,净水机市场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以网上商城、大型家电连锁商场、专卖店、超市等渠道的销售数据为基础,据该机构测算,2017年,中国净水市场总规模达到329亿元。

  随着市场的发展,《家用和类似用途反渗透净水机》轻工行业标准以及《家用和类似用途饮用水处理装置》推荐性国家标准分别于2010年12月和2013年12月发布。两个标准设定的限定值都是30%。数值低,约束力差,标准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反渗透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国家标准出台前经过长时间研讨,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其技术内容充分考虑了节水目标、行业现状和相关企业达标能力。

  标准当然越高越好,但不能忽视企业当前生产实际。废水率要达到现行35%的限定标准,在技术方面并不困难。“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提高水压,净水产生比例就能提高。”北京福浩达环保科技集团董事长杨国平告诉记者,这样做可能会缩短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成本上浮程度在合理区间内。

  “通过本次国家新标准的实施,可以淘汰市面上很多不能满足水效标准的净水机,对于净水行业来说更规范,而且有利于净水行业的健康发展。”美的集团厨热事业部品牌经理黄国斌说。

  白雪介绍,“标准限定值为产品进入市场设立了一道门槛,这道门槛预计将拦截30%左右的低效产品。”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