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缺乏、亟待监管,风口上的0
一系列政策下发,不少从业者开始谋求转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将目光转向了0-3岁托育轨道上。
“我计划2019年开设100家托育中心。”今年3月,一名幼教行业投资人赵腾(化名)在北京开设的第一家托育中心落地北五环,在一个小区外缘的底商位置,可以容纳和照护15名0-3岁的婴幼儿。赵腾瞄准了托育这个行业,他告诉记者:“等到明年就晚了。”
政策频频释放利好信号。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此外,上海、湖北、广州等多地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
但目前行业发展仍面临问题。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小玫曾表示,目前育幼领域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健全、服务监管不规范等问题。
3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声明称,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
0-3岁的婴幼儿托育行业正逐渐站上风口。“托育”为什么在2019年初突然火爆?这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市场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1 政策加持、资本看好托育站上风口
2019年以来,“托育”这个概念高频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2月,国家发改委等18部门出台方案,将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纳入行动任务;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连维良表示,要加快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政策红利让托育获得大量关注,至今热度不减。
记者了解到,与幼儿园带孩子认知世界不同,针对0-3岁婴幼儿的托育不鼓励太多课程,主要是照护和启蒙:吃穿、说话、生活技能和习惯养成等等。目前市场上的托育中心也有高端、普惠之分,市场价格差异很大,从每月3000元到每月20000元不等。
也有人将“托育”称之为“幼托”“日托”,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叫法——托儿所。
实际上,上个世纪的中国曾经历“托儿所”时代。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国为什么缺少托儿所》中提及这段历史:在计划经济时代,托儿服务在中国城市中非常普遍,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开办了托儿所,员工在上班时可以把小孩放到其中托管。但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福利性的托儿服务体系被全面废止,大量单位办的托儿所在改制中被裁减。加之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出生人口数量锐减,降低了托儿需求,“托儿所”基本从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消失。
如今,生育政策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对“托儿所”的需求又重新出现。
实际上,文章开头提到的赵腾入局托育行业的时间并不算早。四年前,北京艾荷美国际日托创始人赵彬彬苦于孩子无法得到专业照顾,索性自己引进了美国成熟的日托体系,成立了一家托育中心。她能感觉到,2017年托育市场就开始升温,有不少大规模的加盟运营;2018年更甚,基本上一个月就出现几家新托育中心。
而上海作为托育试点的前沿,2018年4月起出台了多个文件鼓励和规范托育市场。短短一年时间,上海市已新设托育机构百余家,预计2019年还将新增50个托育点。
据i-EDU智库数据显示,2018年托育赛道获得融资9起,融资总金额超3亿元人民币。
多位从业者告诉记者,托育在2019年初集中爆发,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幼儿园行业发展受政策限制有关。
2018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2019年2月,新政策要求小区配套幼儿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
政策变动之下,很多从业者开始谋求转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将目光转向了0-3岁托育轨道上。“目前这一领域,大部分城市都没出细则,监管几乎是空白状态,在很多人看来正是进入市场的好时机。”北京乐陪托育中心CEO张弛表示。
2 托育需求强烈但市场仍需被教育
“身边很多家长,孩子一岁多就送去托管了。”80后家长邢欢(化名)的孩子两岁了,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无法帮忙照料,她在托管和请保姆之间犹豫。“托管比阿姨好的地方在于,可以给孩子提供社交的机会。两岁多的小孩需要社交。”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