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热潮下“暗流涌动”:地基不牢 功利化倾向
科幻,一个影响力被严重低估的存在。
在全球电影票房排名前10的电影中,就有7部涉及科幻元素,《侏罗纪公园》《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在担任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之后表示,曾经不知道要作多少场报告,才能让自己的科学研究影响全球几亿人——最后,一部科幻电影做到了。
不仅如此,美国科学题材的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使得美国选修物理课程的人数足足上升40%;还有科学家回忆,因为孩童时期接触过科幻、科普,早早树立起追求科学的远大理想……
在近日举行的2019中国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怀进鹏饶有兴致地抛出这些数据和例子,他说,当下的中国十分需要借助科幻——科学幻想的强大影响力,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让未来科学星空群星闪耀。
最近几年,我国科幻作家连续两次获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海内外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科幻描写宇宙和未来的视角;今年年初,由科幻文学作品改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更是再度引发全社会科幻热潮。中国,这个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加速奔跑的国度,也要迎来科幻的“逆袭”了?
繁荣之下 地基不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科学、迷上科幻,很奇怪吗?”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在科幻大会上反问道。
接着他列举出一个个夺目的成果:“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等,在他看来,中国大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为“科幻热”提供了足够的土壤。
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曾前往“中国天眼”FAST、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地采风。在他看来,这些大科学装置是我国对基础科学加大投入的标志,也为科幻提供了巨大的故事资源和灵感。更为重要的是,在科学地标拔地而起、科学成果不断涌现的氛围下,整个社会环境都充满了“未来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只关注自己的“钱袋”,而会选择将一部分注意力留给“未来”。
不过谈及中国科幻的现状,刘慈欣并没有因为《三体》《流浪地球》的大火而盲目乐观,在他看来,中国科幻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其规模都称不上“已经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谈及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没有“只讲成绩”,他说,《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是“单兵突围”,应该正视的是,我国科幻影视创造力仍然不足、影响力不够强,总体上社会认可度不高,科幻创造人才队伍仍然比较匮乏,科幻影视、游戏、创意、翻译等人才同样紧缺。
相比于科幻电影,刘慈欣更担心科幻小说的前景,“目前来看还不那么明朗”。在他看来,科幻小说的生态主要涉及作家群、受众群体、作品3个方面,近年来受众人数似乎越来越多,但在作家群方面,相比其他文学类型,我国科幻作家群的总体数量还远不够大。
刘慈欣说起此前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一次经历,其中与会的3000多名作家代表,只有他和张之路等少数几位作家,与科幻相关——数量之少,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我们应该看到这一切,中国科幻目前的繁荣,是一种缺乏基础的繁荣。”刘慈欣说,受新技术、新媒体大环境影响,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字型叙事处于衰落状态,科幻小说要想“逆风而行”,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作家群和作品,才有可能产生经典。
家长一拥而上 功利化苗头渐长
不过,在当前科幻热潮席卷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孩子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科幻大会期间,就有不少科幻作家被家长“围追堵截”,后者希望从这些“成功人士”那里取得“如何尝试科幻创作”“如何把阅读转化成创作”以及“如何成为科幻作家”的“真经”。
刘慈欣第一次听到类似的问题,便给出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无法从科幻本身培养科幻写作能力,科幻创作的能力在科幻之外。
拥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刘慈欣,至今还没有写过一篇以计算机为主题的科幻作品,他说:“科幻创作与我的职业关系都不是很大。我所感兴趣的,是所有前沿的科学进展,尤其是空间与时间尺度上比较大的领域,比如宇宙学、天文学。”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