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礼宾官:国宾护卫队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闪亮注脚
在首都北京的机场高速路、长安街上,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壮观的场景:马达轰鸣,警灯闪烁,穿橄榄绿或雪白礼宾服、戴白色头盔、着乌黑锃亮齐膝马靴的武警国宾护卫队队员,驾驶摩托车呈“V”字队形,护卫国宾车队威武前进。
对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进行专门护卫,是世界许多国家在外交活动中迎送国宾的最高礼仪。2013年3月,随着党中央、习主席决定重新组建国宾护卫队的一声号令,迎着改革强军的滚滚大潮,国宾护卫队掀开了重塑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警北京总队执勤七支队国宾护卫队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2岁。他们忠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用青春热血筑起流动的钢铁长城。
“护卫国宾是崇高荣誉,更是时代责任”
“护卫国宾、服务外交,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国宾护卫队现任中队长王雷,刚刚被评为第二十二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他正是国宾护卫队重组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王雷忘不了,组建之初,他们在没有方案、没有教练、零经验的情况下,每天平均动车50余辆,人均训练14个小时,年均行程两万余公里。国宾护卫队员们无数次摔倒了又爬起来,大家磨薄的是钢轨做成的“独木桥”,练就的是行云流水般的硬本领。
总队司令员李志刚介绍,国宾护卫队重组6年多,担负任务总行程超过4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跑了11圈。“国宾护卫队是在党中央和习主席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一支忠诚分队、威武分队,护卫国宾是崇高荣誉,更是时代责任。”总队政委刘振所道出了全体官兵的心声。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如今,一本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在中队班排宿舍的显要位置,一册册自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知识手册》不断更新,不同国家的国情民意、风俗礼仪和民族文化,他们都能熟练讲解。
自2014年10月21日部队重组后首次亮相——护卫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访华,短短几年时间,中队营区的一面墙已被119面国旗铺满,这面墙记录着他们的辉煌战绩: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国宾护卫队高频亮相;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他们以护卫胜利与和平的威仪,第一个接受习主席检阅;2016年9月,在杭州G20峰会任务中,国宾护卫队被誉为西子湖畔“流动的风景线”;今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短短3天时间他们圆满完成数十场护卫任务。
国宾护卫队员驾驶摩托车通过宽1.1米、长100米的轮胎通道。王双战/摄
“无论何时何地,都令人惊讶地整齐”
不久前,国宾护卫队参加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在接受了一项项高难度的精准测距骑行挑战后,官兵驾驶70辆摩托车精准排列出“1949-2019”“70”“爱中国”等阵型,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被亿万网友赞誉为对祖国的“最燃表白”。
每一次任务,官兵们都追求极致、力求完美,出色表现的背后,国宾护卫队员们洒下了无数汗水。指导员刘建君介绍,一台执勤摩托车重达268公斤,相当于3个成年男性的体重,而推车跑5公里是队员必练的基础课目。
队员白晓刚当兵14年,国宾护卫队组建时,是兵龄最长、年纪最大的队员。“这里没有新老之分,只有强者才能上一线!”苦训500多天后,白晓刚终于驾车行进在了长安街上。
从首都国际机场到钓鱼台国宾馆,一般分为9至25车5种护卫队形,时速80公里至120公里,前后车距保持1.5米,前导车与公路中心线偏差不超过5厘米,紧急制动不超过10米,有时10秒钟要连续完成20多个大小动作,这要求国宾护卫队员们必须达到人车合一。
一个个光辉时刻,离不开一次次极限锤炼。平时训练,快时,时速可达120公里,疾如闪电;慢时,时速5公里,稳如泰山。经过刻苦训练,队员们驾驶摩托车以7公里时速行驶在与轮胎同宽的百米窄桥上,能达到不偏不掉;低速行驶中在油箱盖上放置装满水的水杯,能做到杯不倒、水不洒。
苦练世上无双技,敢当“天下第一骑”。支队长徐宏辉介绍,为练就精湛护卫技能,官兵必须掌握“坐如钟”“行如风”“稳如磐”的本领。
上一篇:空棺里埋藏78年的使命和遗憾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