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长江大保护的湖北实践

2019-09-01 06:07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洪钧对黄柏河的记忆则是“牛奶河”。黄柏河流域内有亚洲最大的

  碧水东流楚天舒

  ——长江大保护的湖北实践

长江大保护的湖北实践

长江三峡西陵峡段 新华社发

长江大保护的湖北实践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绿道 新华社发

  【中华环保世纪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巴蜀,越过三峡,送走两岸的重峦叠嶂,迎来开阔的荆楚大地,让人有一种开怀与畅快之感。

  有着“千湖之省”称号的湖北,是长江干线流经最长的省份,省内长江干流全长1061公里,再加上如同毛细血管和细胞的支流与湖泊,构成一个长江大生态。长江大保护,湖北重任在肩。日前,记者随全国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走进湖北,探访他们在长江大保护中的努力和实践。

  科技助力生态

  康玉辉把“森林”种在了水下。鱼儿从“森林”穿过,仿佛岸上的鸟儿飞过枝头。

  七月的一个夏日,烈日当空,阳光照进武汉的东湖,鱼儿在水中有如“空游无所依”,水下世界一览无遗。阳光也照在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首席专家康玉辉博士身上,使这位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中年汉子看起来更黑了。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在长江水系的串联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长江流域大多数湖泊一样,武汉东湖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也曾遭遇污染困境,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康玉辉的愿望是让水华与恶臭彻底消失,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

  全面进行外源截污是必需的,但还不够。湖泊生态修复是一门科学,需要科学的手段。康玉辉的做法是重建水生植被,调控鱼类群落结构。种植什么植物,投放什么鱼类,种多少投多少,都需要考虑,健康湖泊需要一个健康的生物系统。

  对东湖进行生态调查和研究后,康玉辉选择了苦草、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八种水生植物。据他介绍,这些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和降解水体中污染物,并为水生动物搭建栖息地。他还通过科学配比和“生物操纵”技术,调控鱼类等水下动物的群落结构,防止水生植物过度生长,维持湖泊生态系统长期健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如今的东湖,成了周边居民的“掌上明珠”。湖泊水质整体达到Ⅲ类,部分达到Ⅱ类。湖水清澈见底,水下“森林”密布,小鱼小虾嬉戏其间。

  从武汉溯江而上,到达“浪打浪”的洪湖,科学同样在生态修复中发挥着作用。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借助遥感、无人机、多功能水质检测仪等手段,对洪湖水质、水生动植物等进行监测,记录水生植动被分布、演替规律,分析水质时空变化原因。

  从洪湖再溯江而上,到达宜昌的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这个“化工围江”之地,曾经厂房林立,如今杨柳依依。“之前一直很纠结拆不拆,拆了后怎么发展。”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告诉记者,关停沿江化工装置后,他们盯上了用于芯片制造的微电子新材料,成功开发了好几款新产品,不仅为芯片国产化提供配套,还出口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污染落后的产能,被高技术所替代。

  放眼长江,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荆州在采砂工程船舶上安装GPS定位装置,监管现场加装红外夜视仪,对破坏长江、违法采砂等行为实施全天候无盲区监控;湖北交通部门通过遥感卫星图像,对长江沿岸码头进行监测分析,发现有细微变化及时调查核实,让非法码头无处遁形。2016年以来,湖北长江干线共取缔各类码头1211个,清退岸线长度149.8公里。

  “码头要更多给长江留白。”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港航局局长王阳红说。

  良法促进善治

  毕家培的工作越来越轻松了,这位在黄柏河打捞垃圾的六旬老人发现垃圾越来越少了。

  长江水系发达,大小支流数以千计。黄柏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在宜昌注入长江,是当地百姓的重要水源地。

  作为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清漂队队长,毕家培以前的工作可不轻松。2006年,黄柏河水葫芦泛滥,毕家培和队员们平均每天要打捞70余吨垃圾等漂浮物。“决不让垃圾进入长江!”这是毕家培的誓言。

  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洪钧对黄柏河的记忆则是“牛奶河”。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