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慧治堵”:升级电子警察 一秒一秒调整信号灯
从2014年的全国最堵城市到如今跌出“十大堵城”之列,上海市用智能手段精细化治理城市交通
【新闻广角】上海“智慧治堵”启示录
编者按
截至2018年末,上海市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3.78万人,包括外地长期在沪车辆,实有小客车511万辆,同比增加42万辆,电动自行车则超过900万辆,这样的人口和交通体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相比之下,上海市路网总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3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仅有12平方米。
上海市面临的问题,人多、车多、路少,全国许多城市都存在,但上海交通所面临“两多一少”的困难程度,却是其它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换言之,上海能做到的事情,其它城市也能做到。
人多车多与道路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面对庞大的城市建成区体量,在短期之内是很难解决的。在交通整治过程中,单靠一刀切地行政限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甚至会让矛盾越来越深,相反,运用科技手段,细致入微、久久为功去治理,把维护交通秩序放在首位,切实考虑到市民的实际需求,方能取得良效,这就是上海在大型城市交通治理方面,给其它城市的启示。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其中提出“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的人忧心,如果取消限购,城市会不会更拥堵?
对此,我们不妨听一听,上海的治堵故事。
早上8点,家住上海市虹口足球场附近的高颖,驾车从大柏树匝道驶上内环,淹没在早高峰不见首尾的车流中。40分钟后,他到达浦东张江的公司停车库,比导航软件预计的45分钟提前了5分钟:“上海的交通拥堵,有了能直观感受到的改善。”
高颖的感受并非偶然。日前,由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公布了全国50座城市2019年第二季度拥堵排名,上海名列第15,跌出“十大堵城”之列。而去年同期,上海在这份榜单中排名第八,而在2014年同期,上海拥堵状况名列榜首。
人多、车多、路网密……作为一座经济高速发展的国际化超大城市,上海一直面临着车辆出行与道路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难题。这些年,上海交通通过“智能交通科技赋能,交通整治久久为功”,“绣花”般地打造出智慧交通体系,让“堵城”这一称号,与上海渐行渐远。
信号灯“一秒一秒调整”
“现在虽然车流量还是很大,但通行状况明显好转!”市民刘先生每天都开车经过黄浦区河南路宁波路路口,过去他常碰到绿灯期间车流无法完全通过路口的“排队溢流”现象。用他的话说,就是“眼看是个绿灯,结果前方路口跳了红灯,车流突然就停住了”。而随着“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的试点应用,道路交通秩序发生了变化。
“交通组织是个总体的统筹过程,路口信号灯如何科学配时必须放到区域当中去计算。”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路设处张汐科长介绍,河南路宁波路口的“排队溢流”现象是由于相邻路口信号灯没有统筹协调好造成的。在调整了河南-宁波和河南-天津两个路口的信号周期、绿信比、相位差之后,这种现象基本消失了。加之其他的一些改进方案,优化后附近整个区域的平均车速提升了8%。
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前,一套全新的“智能信号灯系统”在上海亮相试用。这套信号灯不是简单示意停止或通行的,而是通过多渠道感知和收集交通数据,给出信号控制和交通组织的最佳方案。比如知道哪条路、哪个方向车流量负载过大,交警可以现场提前引导车辆分流,动态分配路权,提高通行效率。据计算,通过这样动态、及时的管理措施,区域道路通行效率提高了10%以上。据悉,今年年底前上海将有1000个路口设置该信号灯。
“本来以为道路上在施工,出行会很不方便,没想到还算通畅。”家住武宁路的市民曾先生因为家门口道路改建,一度担心封路影响出行。没想到施工开始后新建了临时交通变道,设置可变车道,曾先生没有感到占路施工带来太大影响:“不是简单一封了之,而是想了很多办法,上海的精细化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我们坚持信号灯一秒一秒调整、交通组织一个一个路口改进,通过小改小革提升道路的通行效能。”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亮说,以全市104处存在“下行不畅”隐患的下匝道为例,每个交警支队都要到属地的下匝道实地调研,排查下行不畅的原因,并一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电子警察”升级改造
下一篇:关税大棒拦不住中国发展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