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等六部门发布《意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科技日报记者唐婷刘垠
8月26日,科技部网站公开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还面临哪些挑战?《意见》的出台对于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将起到哪些作用?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界相关人士。
“《意见》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可以说非常务实,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2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学术带头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伊彤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出台《意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度重视,是全面提升科技对文化发展支撑作用的一项战略部署,对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都具有重要意义。
凸显企业主体地位
在魏鹏举看来,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还是在文化创新中,企业都发挥着主体作用,因此,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更多地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角度考量,要让企业能够在融合创新中真正有获得感。基于创新获得的综合收益,是支撑企业加大投入的核心动力。
“《意见》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强调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对文化科技领域的相关企业来说,也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魏鹏举指出。
同时,《意见》还鼓励地方政府科学规划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培训辅导、信息咨询、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
“作为一家主营数字音乐业务的公司,《意见》的出台让我们备受鼓舞。”酷狗音乐宣传总监方圆在第一时间关注到了《意见》发布的消息。
方圆认为,推进文化科技融合需要一个可循环的成熟环境,不仅需要资金、人力的投入,其成果更需要市场的检验与认可,因此目前亟须聚焦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意见》提出,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这一点对于构建完整、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非常重要”。
建成100家左右示范基地
对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目标,《意见》予以明确。《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意见》并不回避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伊彤直言,挑战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由于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促进二者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激励扶持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供给能力不足,所需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的国产化率偏低;三是文化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体验的技术开发能力相对薄弱。
《意见》还提出,建成100家左右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管理规范、配套完善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0家左右拥有知名品牌、引领行业发展、竞争力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使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政策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目标定的太大,资源发挥的支撑作用平均下来就非常有限了。100家示范基地、200家领军企业的目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合理可行的。”魏鹏举认为。
在伊彤看来,要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主要难点在于融合的动力机制。文化和科技融合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总体而言,目前文化企业开展科技研发的动力和能力均有待增强。
“《意见》的发布令人振奋,而要想尽早看到实效,关键还在于文件精神的细化落实。”伊彤表示,很高兴看到《意见》在保障措施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制定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举措”。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理应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方面先行先试,在全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意见》中的这句话为首都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开启了足够空间,也为我们智库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新课题。”伊彤说道。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