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度过“七年之痒”:从“一张白纸”到丝路新城
中新网兰州8月27日电 (记者 魏建军)2012年8月,兰州新区经国务院批复,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这个国家级“光环”一度使其无限荣耀,曾引得很多兄弟省市区“垂涎”。然而,起初很多人不看好兰州新区,甚至招来了“空城”“鬼城”等一系列言论。
“痒”,有不舒服之意,兰州新区从一开始,就遇“痒”了。
2019年,兰州新区顶着国家级新区的帽子走过了7个年头,质疑和肯定同框,压力与动力同在。不过,兰州新区向全国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从一张“白纸”,到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丝路新城,现在说“痒”,“实力不允许”。
据官方统计,从2011年到2018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39.04亿元增长至205亿元,年均增长26.7%,增速在甘肃及19个国家级新区排名第一;2019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19.5%,领跑国家级新区。今年7月,兰州新区在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上,被评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图为民众在兰州新区政府服务中心扫码办业务。 丁凯 摄
拿民众办事来说,以前一件小事都需要来回跑好几趟,而现在,在兰州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380项政务服务事项生成二维码,民众扫码即可“码”上获得办事指南,办理流程一目了然,并可在线申报,解决了民众的办事之“痒”。
“以前过来办业务,最怕的就是早上没办完,拖到下午。”市民张菊玲告诉记者,以前在开社保票先去社保局核定,然后再到税务局来开票,现在开票和核定在一起,很快搞定,顺便还可以充公交卡,既快捷又方便。
不仅如此,该政务服务中心将窗口单位科学整合为投资项目审批、不动产交易、商事登记、涉税登记等7个综合服务窗口,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确保受理人员“照单收件”,完成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任务,实现了“受审分离”。
依托兰州新区一窗受理平台,实现政务事项一口进出、线上线下充分融合。针对窗口人员下班后办事群众无法办理事项的情况,推行“窗口无否决权”,开展“延时服务”,避免民众和企业跑“冤枉路”。
近年来,兰州新区围绕“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目标,加快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九大优势产业,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60个、总投资3180多亿元。
“新区项目落地积极开工建设,优越的营商环境功不可没。”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汪来红表示,新区项目落地速度、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逐年上升,2012年至2018年,项目落地率从37%增长到65%。
兰州新区率先在全省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承诺制、零收费、代办制、加快了企业的项目建设,并实施简易审批,企业投资审批事项精简为13项,“承诺制”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6个工作日,307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承诺制”的实施,消除了恒裕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经理魏晋琪的“心头之痒”,他说,从立项到办理施工许可仅用时2个月,除去设计单位编制修详规1个半月时间,实际备案到施工许可审批时间仅为15天,审批效率大大提升。不仅保障了项目进展,也增加了企业投资信心。
图为兰州新区民众在花海中留影。 丁凯 摄
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兰州新区统筹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兜底保障扶贫,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C、D级危旧房全面消除,农村设施共管共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对此,兰州新区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向军介绍说,新区构建了“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力助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2019年,新区再次在省定农村一、二类低保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10%,1946名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和特困人员实现了“政策性脱贫”。
上一篇:探讨“数字丝绸之路”发展之路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