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四川凉山:大病之后的脱贫路
【导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改变了四川省凉山州这个彝族贫困家庭的生活,“治疗“还是“放弃”是他们曾经面临的艰难抉择……如今,病人逐渐痊愈,这家人的脱贫之路将继续前行。
粗糙的双手,记录着的日尼古为生活而奔波的斑斑痕迹。中国网 杨佳 摄影
去年九月末的苏州,空气中还留有夏日的余温和潮湿。近两个月,工业园区独墅湖旁的建筑工地上,一栋栋高楼平地而起。
三十八岁的的日尼古是工地上的一名脚架工。的日是彝族的姓氏,尼古是他的名字。的日尼古皮肤黝黑,身材魁梧,一米八的身高,体重也有一百八十多斤。在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身材壮实的他带着安全帽,扛着几根五六米长、数十斤重的钢管,在工地穿行。
搭建脚手架时,的日尼古常会举目远眺,望着远处的京杭运河,感叹江南的美丽。
二十五日一早,的日尼古乘升降机前往施工楼层。在几十米的高空作业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他从脚手架上退回到楼层内,接通了电话。
家人讲,妻子高伍各莫毫无征兆地发烧。的日尼古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妻子意识清醒,他还跟妻子聊了几句。
下午再接到电话时,妻子的体温飙升到四十二度,已经不省人事。听到消息,的日尼古悬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决定立即请假回家。
群山掩映中的喜德县。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的日尼古的家在四川省凉山州的喜德县。回家意味着他几乎要横跨整个中国版图,总行程超过两千三百公里。
先坐二十小时的火车到成都,再搭乘六小时汽车,的日尼古到家时已经是二十七日凌晨,妻子已经被送往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并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
一路上,的日尼古保持着与家人的联络,时刻了解妻子的病情发展。他心里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进入州医院确诊后,医生将高伍各莫从死亡的边缘拉回。但高烧对大脑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妻子持续昏迷。
妻子在重症监护室里,每天都需要三千多元的费用。的日尼古记得,医院每次缴费都是五千元。十月初,记不得是第几次缴费,家里的积蓄早已经无法填上治病的窟窿,他开始向亲友借钱。
在妻子住院后的第十几天,医生开始劝他,患者病情前景不明朗,医疗花费巨大,劝他放弃。对于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钱的影响因素尤其不可忽视。
通向的日尼古走家的小路。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虽然早已做了最坏的打算,但的日尼古始终未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他讲,钱还可以再赚,他相信,人活着就有希望。
六十九天之后,家庭实在支撑不住州医院的医疗费用,无奈之下把妻子转回了县里。
县医院没有监护室,但治疗费用降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此时,高伍各莫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日尼古依旧守护着妻子,不为他人放弃的言语而动。
一家人盼星星盼月亮,盼望着高伍各莫早日醒来。
住院八十多天以后,奇迹终于发生了。妻子渐渐有了意识,对家人的言语也有了反馈。的日尼古讲,这是妻子生病以来他最开心的一天。
的日尼古的家在县政府所在地光明镇。镇里的中心街顺着山势而建,沿街南下,经过一个铁路涵洞,转向东,再沿着一条起伏小径走到尽头,便是的日尼古的家。
米黄色的院墙周边爬满了绿色的南瓜藤,干净的水泥地面和平整的房屋,告诉来访者,这是一套入住不久的房屋。
拼图上面两张是山中的真实生活;下面两张是的日尼古家老屋和新房。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2016年,的日尼古家通过“易地搬迁扶贫项目”从甘哈觉莫村搬到了这里。政府补贴了三万元,自己出了九万,建了这间新房。
说起搬迁,站在院子里的日尼古抬起了臂膀,指了指远处的山脊,我们家以前,就是那个样子,一家人住在一间房里。
青山掩映中的青瓦土墙显得诗情画意,但生活在其中却没看上去那么浪漫。
在山上生活时,的日尼古家有四亩山地,能种些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家庭收入主要来自饲养的牛、羊等牲畜。
曾经的邻里,如今大都受益于政府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搬离了山脊。
的日尼古带记者参观了自家的餐厅和浴室。笑着讲,要是有个太阳能热水器就完美了。
建房时,家里没有多少积蓄,借了不少钱。没钱给房屋吊顶,至今主屋的屋顶仍然用雨篷布罩着,一来防雨,二来隔热。
搬到中心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三个孩子中的老大,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喜德县城关小学和喜德中学都在新家周围几百米的范围。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