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确保减税降费成果,涉企收费不能再“任性”

2019-08-14 03:3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在强化收费事项公开中,《通知》明确,国务院各部门要统一在官网上公开要求企业接受第三方服务的事项,做到涉

  确保减税降费成果,涉企收费不能再“任性”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李 禾

  国家近年来实施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大幅减轻了企业负担,效果显著。但是企业对涉企收费项目过多、负担过重、收取不规范、不合理高价等问题的反映依然强烈,对减税降费产生较大的冲抵效应。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违规涉企收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加强违规收费治理的各项工作,以确保减税降费的改革红利充分释放,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涉企收费”概念不明晰

  《通知》显示,近年来违规收费明显减少,但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仍然存在违规收费问题,损害了企业的正当利益。

  当前,我国还没有法律法规对“涉企收费”做出准确定义。社会公众和企业所谈及的收费,既包括依法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也包括经营服务性收费,以及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单位收取的会费、其他收费等。对此,云南大学政府非税收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娟等专家表示,这些不同的收费,法律性质不同,治理路径也不同。按照《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收费治理法制等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涉企收费”概念不明晰的问题,有利于推动涉企收费治理分类施策。

  “2018年开展全国涉企收费检查,共检查相关单位1万多家,查处违规收费金额6.2亿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说,总的来看,违规涉企收费明显减少,但涉企收费项目杂、收费不透明、隐形收费多等问题依然存在,侵害企业合法权益。

  “从数量上看,减税给予企业的优惠力度要大于降费。但从企业获得感看,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各类涉企乱收费问题,企业不明不白甚至被迫交费,会降低企业对减税降费政策的预期,对减税降费效果产生冲抵。”甘霖强调。

  完善违规收费治理长效机制

  甘霖说,当前迫切需要按照“依法依规、公开透明、系统清理、健全机制”的原则,建立、完善违规涉企收费治理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真切感受到减税降费的实惠。此次《通知》紧扣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强化收费事项公开、违规涉企收费治理与“放管服”改革紧密结合、建立健全保障和评估机制4个方面明确了治理违规涉企收费。

  在强化收费事项公开中,《通知》明确,国务院各部门要统一在官网上公开要求企业接受第三方服务的事项,做到涉企收费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让企业明明白白缴费。

  在违规涉企收费治理与“放管服”改革紧密结合方面,《通知》表示,对于政府要求企业接受第三方服务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对于明确取消的涉企收费项目,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确属财政保障范围的,各级政府要纳入预算予以安排,财政部门要加强预算监管,防止在落实收费减免政策时,因财政保障不力向企业伸手。

  总之,《通知》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对违规涉企收费治理要求加大公开力度、财政保障和预算监管,防止地方政府以保障预算安排为由违规收费。引入第三方评估,以提升企业获得感为标准,客观评价降费效果以及涉企收费治理成效,加强社会监督;健全违规涉企收费治理长效机制,加快收费监管立法,推动“收费法定”,明确乱收费主体的法律责任等。

  不简单复制他国治理模式

  其实,规范涉企收费行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治理需要。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企业支出中,都同时包含“税、费”两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统计数据显示,各国财政收入中都有一定比重的“费”,平均占比约为20%。

  李娟说,《通知》并没有简单复制世界其他国家收费治理模式,而是紧扣当前我国涉企收费存在的问题。如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要素和资源配置的领域,一些政府部门拥有的决定准入权力过大,过度管制和准入限制等,制约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和创业活力。清理涉企收费的过程,其实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改变违规涉企收费“打而不绝”的现象,就要注意规范政府行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斩断那些向企业乱收费的“黑手”。

  对此,《通知》着重梳理了违规涉企收费的主体,要求以政府职能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重点,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清查整顿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牢牢抓住了违规收费的主体责任,为新一轮简政降费提供了保障。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