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问题专家:美国近期对华“战略”“战术”是对中国认识的
(国际观察)美中问题专家赵穗生:美国近期对华“战略”“战术”是对中国认识的两种误判
中新社北京8月13日电 题:美中问题专家赵穗生:美国近期对华“战略”“战术”是对中国认识的两种误判
中新社记者 吴旭
从香港修例问题到愈演愈烈的暴力违法事件,外部势力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根据公开报道,美国政府重要官员上半年就曾会见香港反对派人员,公然妄议修例事务。而近来,美国某些政要及外交官员更是会见、接触乱港分子,无端指责中国中央政府,为暴力违法行为“推波助澜”。
“香港问题的复杂不能排除一些海外因素。”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执行主任赵穗生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机构常年与香港和其他地区他们认为是所谓“民主化运动”的组织保持联系,美国政府部门也对认同美国“价值观念”的运动表达支持。
“这是美国长期的政策。”赵穗生说,美国通过包括驻香港机构在内的多个渠道,与香港一些人员和组织建立联系。“这些是美国政府比较常态化的做法,也是美政府长期热心政治的目标,他们不会不进行干预”。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日前指出,修例事件已经变质,带有明显的“颜色革命”特征。
“在任何地方搞‘颜色革命’几乎都不会成功。”赵穗生举例说,比如当下委内瑞拉是美国比较上心的“政策目标”,美国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还扶持了所谓的“反对派政府”。“搅局”委内瑞拉,与现任合法政府对立,就是想扶植亲美的、符合他们所谓民主价值观的政府。“但目前为止美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进展,是个失败的案例”。
赵穗生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自相矛盾的对内对外政策。美国国内要搞民主、多元化,但在国际上却要搞霸权,反对全球化和多样化。“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方法不应该是阻挠别国实现伟大”。
赵穗生分析说,目前美中关系中出现的系列问题都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在“战略”和“战术”上发生了变化。
“与中国竞争对抗的做法是美国对华战略一种长期的积累和延续。”赵穗生认为,美国在战略层面上越来越没有信心,没有安全感,缺乏包容性。这样的结果就是对华战略上的“锱铢必较”,要求所谓“对等”,想尽一切办法维护美国霸权,延缓中国崛起和发展。
“在对华‘战术’上,美国近期也没有作出正确选择。”赵穗生说,在急于求成、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结果的情况下,企图对中国“极限施压”,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中国在各个领域对美国的依赖性都在逐渐减小,在经济方面有着较强的抗压性,极限施压只会引起中国更加强烈的反击。这就很可能出现中国还没‘垮’,美国就先‘撑’不住的局面”。
赵穗生说,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认识的两种误判。一是认为中国是强烈的竞争对手,将取代美国“主导世界”,对美国进行“和平演变”。“这种顾虑是一种严重的误判。”赵穗生说,当今世界不是美国有些人所想的单极世界。世界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一个多极化世界。“美国不可能像过去一样称霸世界,中美可以和平共处,其他经济体也会有更多声音和话语权”。
“中国也在变,中国在改革中要解决的比如公平竞争、市场化等问题,要按照自己的步调和时间表进行,而不是按照美国的时间表进行。中国并不是不要改革,也不是不要和国际接轨。”赵穗生说,美国国内在这个方面也存在一定误判。
“中美不能陷入大国对抗的陷阱中,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符合美国利益,一个繁荣昌盛的美国也符合中国利益。”赵穗生指出,这两种分别存在于中美两国的观点代表了双方的共同利益,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可。
“百人公开信、后续联名信等现象都说明美国对华强硬政策不是定论,不是不可改变的。”作为百名学者公开信署名的学者之一,赵穗生关注到美国内日前引起热议的两封信有着一个共同点,都认为美国对华政策需要改变,但对华政策应该怎么改成为争论焦点。
赵穗生认为,在美国退役军人、前情报官员署名的这封信中,谋生之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观点,“他们想要找到对手,因为军费开支、生存之道等都取决于要有一个强劲的对手”。而在第一封多数为美国前政要、学者和商界人士署名的信中,真正了解中国的专家其实不多。“还是要扩大对象范围,把问题说透。”赵穗生说,强硬观点上升就会影响非理性的政策行为,短期矛盾就会被放大,将许多问题升级,到最后也并不是各自想要达到的目标。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