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再宣示开放 展现中国态度与逻辑
资料图:2019年6月28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电 题:习近平一再宣示开放 展现中国态度与逻辑
作者 钟三屏
G20大阪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再释强烈开放信号后的两周来,国际媒体掀起了报道中国开放的小热潮,映照出中国的最新开放“作为”——发布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调快”金融开放时间表,布局自贸区扩大开放……
如果把镜头拉长,依次掠过G20大阪峰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乃至更早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可以发现,习近平在这些场合都就“开放”进行反复阐释。其主旨只有一个,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为何一再宣示开放?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将怎样推动?又有何预期?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背后,蕴含着中国新一轮开放的逻辑。
为什么?以“更开放”因应变局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2018年6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重要论断。置身天涯比邻的“地球村”,中国亦需在世界变局中探寻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未来。
有分析认为,在国内,中国经济正处于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既有稳中向好的大势,也有爬坡过坎的压力;于国际,全球化受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合作亟需破解信任赤字。这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当下中国经济领域的两种具体投射,而“更开放”正是中国应对变局的一把钥匙。
习近平表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间接回应了中国经济如何爬坡过坎;习近平一再明晰中国在世界坐标中的定位——“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凸显了中国愿通过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的态度。
外界注意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之下,中国扩大开放不停步,主动开放的逻辑更加清晰。
G20大阪峰会上,习近平不仅以一句“中国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展露底气,亦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明示,中国开放“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
中国最近发布的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条目进一步压缩,并允许外资在更多领域控股或独资。有外媒评论称,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动了“贸易战”,北京依然坚持着重要经济领域向外国资本开放的方向。
这些开放举措正如此前中国外交部所说:中国开放不是做给外国人看的,有自己的节奏和时间表;中国扩大开放不受外界干扰,外界也干扰不了。
资料图:2018年11月9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观众在展厅参观。当日,进博会迎来首批社会团体观众。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怎么样?以“更开放”务实解局
扩大进口、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经贸谈判、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这或并列或有重叠的七大方面,在外界看来构成了中国新一轮开放政策的基本架构,而海南自贸区(港)、上海进博会则成为醒目的抓手。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