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新“烦恼”:如何高质量发展?
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 李亚南)当前,中国非公立医院占比已超五成,但与庞大的数量相比,其诊疗量占比明显偏低。在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看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办医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中国年均总诊疗人次多年居全球首位。 在长期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疗服务体系中,社会办医被认为是“后起之秀”,是化解公立医疗机构供需矛盾、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一环。
“后起之秀”近年来颇受瞩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在巩固和加强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又推出一批包括放宽准入条件等的鼓励支持政策,被外界看作是对社会办医的重大利好。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王广发认为,在此种政策环境下,从特色办医出发,满足民众多元化的需求,也许是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康复、护理、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大幅增加;此外,在一些紧缺专业领域,如儿科、精神科、妇产科等,社会办医也大有可为。
走“差异化路线”也是深圳龙城医院董事长杨丽怀的建议。她表示,非公立医疗机构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争取建立国家级的医学健康研究院。
此外,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也成为中国官方近年来拓展社会办医空间,深化新医改的重要举措。新印发的意见提出,支持社会办医之间通过“互联网+”开展跨区域医疗协作。
微医集团华佗云首席执行官倪荣建议,要把社会办医信息系统平台纳入到区域的医共体、医联体健康信息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打破公立医院的“数据围墙”。
作为医疗服务的战略购买方,医保基金的支持对社会办医也至关重要。在非公立医疗机构迅速发展的同时,欺诈骗保、过度医疗等问题时常见诸媒体。一些管理不规范的民营医疗机构也被官方指出是医保基金监管的“高危领域”。
华润医疗集团副总裁吴新春认为,政府和协会要加大对社会办医的监管和服务力度,落实相应责任。非公立医疗机构应更加自律,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加强患者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