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水环境保护观察
青神县“海棠竹溪”生态湿地 黄钰钦 摄
近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从市区到县乡,实地探访当地水环境保护情况。从生态治理方法到市场运作理念,从生态补偿机制到立法支撑保障,通过对眉山的观察能够清晰地看出——治水之道在于“新”。
新方法:以生态方式治理生态
在眉山市南部的青神县,一条蜿蜒的思蒙河贯穿全县。作为青神县内岷江最大支流,思蒙河流域人口达到9万人,流经4个乡镇。受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等因素影响,思蒙河曾长期处于劣Ⅴ类水质,水体恶臭,鱼虾绝迹,对县内岷江流域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甘眉工业园区生态湿地 黄钰钦 摄
2018年起,青神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项目开始实施,“以生态方式治理生态”的新方法被广泛采用。青神县县长徐琳介绍,用建设生态湿地治理水污染,实则是将水环境质量与自然生态修复有机统一。其中,以“海棠竹溪”项目为代表的治理工程,打造了海棠为主要树种的生态景观带,构建起沿河生态缓冲带,沿岸年均农药、化肥使用量明显降低,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输入污染。
步行在“海棠竹溪”生态湿地,四周青草葱茏,满眼苍竹劲翠。在曲折环绕的4公里竹溪中,共种植了11个品种、60余万株水生植物,思蒙河段经湿地净化后,氨氮含量下降将近50%,显著改善了水质。
随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经济效益也紧跟而来。徐琳介绍,当地对于水环境的治理推动了旅游业发展,“2018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8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15年分别增长93%和106%。”
“以生态方式治理生态”的方法在专业污水处理厂同样得到广泛运用。作为以发展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为主的园区,甘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承担着繁重的污水处理和排放任务。
2017年开始,园区对污水采取人工湿地深度处理,经各种功能植物吸收,有效消减了氨氮等污染物对水体的侵害。置身于菖蒲、水葱遍布的人工湿地,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友中对记者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处理”的模式目前已经在全市推广,今后平均每1吨污水即配以10平米湿地深度处理,通过湿地处理技术减少对流域的污染。
新理念:由市到村的观念转变
眉山市东坡岛上,廊桥曲折,亭台遍布。当地市民说,此处是眉山城区里最好的地段。眉山在东坡岛的开发上决定砍掉房地产这棵“摇钱树”,坚持“还绿于民”,将原规划了7万人的东坡岛人口减少到2.5万,为全市人民提供休闲场地,每日接待市民1万余人次。
甘眉工业园区生态湿地植物 黄钰钦 摄
眉山市住建局局长梅斌说,因为放弃近40亿元的财政收入,在规划时曾一度争议不断,“但是最后依然决定让出短期利益,留足长远生态效益,真正做到水环境保护理念上的转变。”
由于东坡岛紧靠岷江,眉山市在2015年实施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态治理,在东坡岛上采取源头控制、集中清淤、底泥改良、栽植水生植物等措施,保证水体生态环境长期处于系统平衡状态。
如果说东坡岛的开发体现了城市发展政绩观的转变,以“村民自治+市场运作”为特色的“丹棱模式”则是乡镇生态新理念的代表。
丹棱县自2011年以来,探索推行以“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三方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采取公开竞标方式,确定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承包人,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引导村民每人每月自愿缴纳垃圾收集费1元。
“可不要小看了这1元钱,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大大增强了村民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眉山市丹棱县县长黄秀航认为,“丹棱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村民真正参与进来实现村民自治,“通过公开竞标,实现了承包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通过收取1元钱,实现了村民从‘要我监督’到‘我要监督’的转变。”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