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滚:“铆”在深山18载
张玉滚:“铆”在深山18载
张玉滚指导孩子们学习。杨宝光/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杜沂蒙
视频拍摄/制作: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
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内乡县、南召县三县交界处,群山环抱着十里八乡孩子们的希望——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
18年前,学校的全部家当只有十几间土坯房,以及数十年未曾更新的破旧课桌椅。
2001年,曾经从这所小学走出去的张玉滚,刚从师范类中等专科学校毕业。他打算在家里短暂休整,就去城里谋个职位,“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去外面上学了,还是想在大城市找份工作。”
见过山外面世界的张玉滚,职业规划中并没有将回到大山里教书考虑进去,他觉得,在外面找份工作,怎么着也比守着这重重大山要好得多。不承想,后来的很多年,他的人生,偏偏被“困”在了大山里。
一开始,内心是拒绝的
刚走出校园的张玉滚,恰逢黑虎庙小学仅有的6名教师中4名面临退休,这里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没有年轻教师愿意去。如果找不到新的教师,学校的孩子极有可能面临辍学的困境,当时的老校长想到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张玉滚。他多次登门劝说,希望张玉滚能够补上这个空缺,为学校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没想过,也不打算去。面对老校长的初次邀请,张玉滚内心并没有动摇。
“玉滚,学校缺老师,来学校干吧,以后你会转正的。”
“玉滚,学师范专业,不去教学也浪费了你的专业。”
“玉滚,为了不让山区孩子失学,你还是来吧。”
在老校长再三劝说下,张玉滚才勉强答应先到学校去“转一圈”。这一“转”,成为改变张玉滚命运的开始。
张玉滚至今还记得当时走进教室,孩子们稚嫩的脸庞、眼神中露出的好奇与期待,一下戳中了他的内心,“想着那就先干一段时间再说”。
一开始,张玉滚是个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每月只能拿到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平日里,除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全科教师,给不同年级的孩子们上课,数学课要用的三角尺、简单的立方体模型,甚至上体育课用的一些跳高架、破破烂烂摇摆不稳的课桌椅,都是他和学校其他教师找来材料,利用课余时间琢磨着修补制作。
很长一段时间,张玉滚微薄的收入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时不时还要“啃老”,父母靠在山上种植杜仲等中药材来贴补家用。但即使这样,父母依然很支持他的这份工作,“他们也想着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不是为了挣钱多少,而要把这个事情干好。”
这样的“尝试”,张玉滚一干就是11年。
不止一次想过离开
黑虎庙小学所在的村,是当地的深度贫困村,距县城70多公里,位于大山深处,四周环山。村庄零星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带状山凹里。学校虽位于中间位置,但住得远的学生上学仍要步行3个小时才能到达。
2001年至2006年,学校到山外不通车,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到最近的镇,来回一趟需要10多个小时。
黑虎庙小学学生的学习教材、生活用品,样样都得从镇上用扁担挑回来。到学校当教师的前5年,张玉滚接过了老一辈教师的“挑书扁担”。“很多次是我一个人,有时候也和其他老师一起。”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整整5年,他靠着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来了大山外面的世界。
山路崎岖陡峭,挑一回书,基本上是两头不见太阳。每次去的时候天不亮,返程路上天已经黑了。山里人烟稀少,张玉滚忘不了那种寂寞和害怕。“早些年间,遇到过野猪,蛇更是常见的”。
到镇上去挑书,需要翻越一座大山——八里坡,上山八里、下山八里,山里经常有野猪出入。打小在山里长大的张玉滚听老人们说过野猪的故事,自己也亲眼见过,每次走在山间,他总是胆颤心惊。
有一次,张玉滚看到野猪从山上下来,悄悄地过河了,他就躲在一旁,等它过去好久了,才敢继续赶路。“走了好长一段路,感觉到心里轻松了些,野猪毛都是发红的,很害怕。”他说。
这些年,学校曾经来过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但是基本都是待一两个学期就走了。山里条件差,路途也远,工资又低,他们都忍受不了这个环境。
很多次,张玉滚也想着不在这儿干了,到城市里去找一份工作。
上一篇:让热血青春在扶贫路上闪光
下一篇:通过检视问题找准差距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