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从30万吨到1600万吨:探访新中国钢铁工业骄子包钢集团

2019-07-03 14:21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题:从30万吨到1600万吨:探访新中国钢铁工业骄子包钢集团 作者 马知远 “我大学毕业进入包钢工作的时候,包钢的

  “我大学毕业进入包钢工作的时候,包钢的(钢铁)年产量,30万吨都很困难。”今年77岁的索德纳木曾任包钢副总工程师,近日,他向记者回忆了参加包钢建设的经历。

  被称为“包钢”的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成立之初,全体职工队伍仅571人。

图为生于1923年的葛鸿文老人正在接受记者采访,今年已经96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谈起在包钢工作的岁月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马知远 摄

图为生于1923年的葛鸿文老人正在接受记者采访,今年已经96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谈起在包钢工作的岁月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马知远 摄

  创业初期的艰苦,留存在每一位老包钢人的记忆中。

  葛鸿文老人今年已经96岁,曾担任包钢副经理的他对记者说:“包钢现在形势不错,但是当年可不容易,1959年投产的焦炉,到上世纪80年代都还在使用,设备的维修维护,给我们的职工们带来了很大困难。”

  为了让焦化厂的“老爷机”正常运行,时任炼焦车间副主任的索德纳木和工友们可没少下功夫。

  “焦炉的寿命是20年到25年,把这些快到报废期的焦炉维护好,不拖包钢的后腿,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索德纳木说,“焦炉维护那可不是一个人的事,2000多个监测点,所有的温度、压力都必须是均衡的,而且不是一天,是持续十年八年。工人的推焦杆,离炉腔就一厘米的距离,那么一个工人,十年可能推几十万次。”

图为现如今的包钢厂区。干净整齐的柏油路和成片的绿树取代了曾经的烟尘灰土。 马知远 摄

图为现如今的包钢厂区。干净整齐的柏油路和成片的绿树取代了曾经的烟尘灰土。 马知远 摄

  包钢建设初期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没有让葛鸿文、索德纳木这样的老一辈包钢人却步,在他们的努力付出下,包钢逐步发展起来。

  到上世纪80年代,包钢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钢铁产量跃升到300万吨。

  “随着国家的发展、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我也越来越高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工资涨了,住房问题也解决了。收入的提高、环境的改善,确实让我们心情越来越好。”索德纳木说。

图为包钢厂区,目前包钢钢铁年产量已达到1600万吨以上。 马知远 摄

图为包钢厂区,目前包钢钢铁年产量已达到1600万吨以上。 马知远 摄

  在如今的包钢厂区内记者看到,干净整齐的柏油路和成片的绿树取代了曾经的烟尘灰土,生产车间内,各类自动化机械设备取代了大部分人工操作,工人们也大多是年轻面孔。

  2005年来到包钢的方飞是其中一员,十几年的磨砺,使他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部门负责人,这也让他对包钢、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个包钢的工人来讲,我对我的包钢,有一种特别的、无条件的信仰,我相信我们包钢,是能够在新时代的潮流里,更好地发展,能够带着大家奔向更美好的生活。”方飞说,“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一定会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应该干的事情,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图为包钢包钢集团无缝钢管厂区域技术主管方飞正在向记者介绍无缝钢管生产车间。作为年轻一辈的包钢人,他对包钢和自己,都有着坚定的信念。 马知远 摄

图为包钢包钢集团无缝钢管厂区域技术主管方飞正在向记者介绍无缝钢管生产车间。作为年轻一辈的包钢人,他对包钢和自己,都有着坚定的信念。 马知远 摄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