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教授”往返乡村与大学7年,走出乡村振兴“黄岩样本”
左肩挎着布袋,右手拄着竹杖,裤管沾满泥巴……这样的形象很难让人与教授联系起来,但在浙江台州黄岩区山村里,乡民们早已熟悉了杨贵庆的这一身行头。
扎根黄岩山村7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贵庆率领同济师生团队,从科学规划乡村入手,抢救“复活”了台州黄岩一批古村落,重聚了人气,带富了村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鲜活的“黄岩样本”。
杨贵庆师生团队指导黄岩当地乡村建设。本文图片 受访者提供从2013年帮助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以来,杨贵庆的生活就变成了两头跑。每隔半个月左右,他便要从上海赶到黄岩作实地指导。七年下来,往返车票都已经攒了厚厚一摞。
根据课表,杨贵庆周一、二、五都有教学任务,因此周二下午五点下课后,他从同济大学出发,乘地铁10号线到虹桥火车站,六点左右到达后在车站吃晚饭,然后坐七点的高铁到台州,大概十点到站后,十一点抵达住处休息,周四晚再从当地出发返沪。
“周三周四全天在村子里了。”杨贵庆把村子按照“年级”来划分,已经指导7年的村子叫“七年级”,5年的是“五年级”,1年的则叫“一年级”。前些年因为指导的村子少,他两天都能扑在一个村子上,现在他不仅得去“高年级”村子,还得额外花不少时间在“一年级”的村子上。
指导时,洗得泛白的布袋是他的“标配”,随身带着,里面尺子、水笔、铅笔、白纸一应俱全,随时可以画图……当地人亲切地称杨贵庆为“布袋教授”。
杨贵庆在黄岩乡村指导古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
其中,沙滩村的规划与后续建设持续了近7年,其间杨贵庆往返沙滩村150余次。
规划之初,他设计的调研问卷的问题从“家庭基本情况”开始,到“与乡镇的联系频率”止,设计问题53个,包括日常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冬天主要取暖方式、是否想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日常一般去哪里上厕所、对本村环境是否满意、日常出行方式、农产品交易方式等,可谓事无巨细。调研到的41户居民,家家被问到,户户有回音。
在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的过程中,杨贵庆团队指导修缮房屋41间;清除了破败脏污的村民厕所,整理出村民广场;擦亮了800年的太尉殿,恢复柔川书院;积极打通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通道,引入市场力量盘活闲置的乡公所建筑;激活乡村生态经济,打造采摘体验园。
一度衰败的村庄而今已焕发活力,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百余人返乡,特别在今年“五一”期间,沙滩村迎来游客6000余人,创收9万余元。
杨贵庆在黄岩乡村教学实践基地指导学生
“黄岩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农耕文明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村落,但因为生产力变化而出现衰退,如果缺乏理论指导和合适方法,美丽乡村建设可能方向不明,甚至好心办坏事。”杨贵庆说。
破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杨贵庆始终坚信,培养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2018年2月,同济大学与黄岩携手共建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杨贵庆担任该学院执行院长。作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该学院致力于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要求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和建设人才,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同济智慧”和“台州方案”“黄岩样本”。
截至目前,建于沙滩村的“乡村振兴学院”北校区和乌岩头南校区,2018年接待全国26批1635名培训学员、各地考察团116批次2135人;今年以来,该学院共接待16批855人参加培训。
在杨贵庆看来,“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不是消灭乡村的过程,乡村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可以高水平共存。”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下一篇:坚定必胜信心,应对风险挑战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