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着力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题:马背上的民族奔上了小康路——内蒙古着力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新华社记者 高敬
从“吃粮靠返销”变为粮食净调出省区,从“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到逐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70年来,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经济发展翻天覆地,城乡面貌沧桑巨变。
国务院新闻办21日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李纪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小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马学军介绍了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的亮丽之美。
马背上的民族开上了小汽车、奔上了小康路
“马背上的民族开上了小汽车、奔上了小康路,农牧民群众从土窑洞、白毡包搬进了砖瓦房,有的还住上了小洋楼。”李纪恒说。
2018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7万亿元和6.8万元,较70年前增长595倍和137倍。内蒙古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外送煤炭和电力居全国首位,乳肉绒粮、煤电油气、稀土石墨、信息数据都在国家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了,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超过1.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万公里,民航机场达到29个,99.6%的建制嘎查村通了公路。农牧民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卫星电视、用上了卫生厕所,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实现了由“勒勒车,慢悠悠,三天三夜到包头”向日行万里、朝发夕至的历史跨越。
2013年以来,内蒙古已经累计减贫141.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到1.06%。如何让贫困群众一起过上好日子?
马学军介绍,目前全区还剩余15.3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内蒙古研究制定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将组织基层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等保障情况的“回头看”,加大排查整治力度,确保经过努力之后全面完成剩余的指标任务。
当地将投入专项资金1.3亿元,启动未达标的176个苏木乡镇的卫生院、752个嘎查村卫生室的建设,确保贫困群众医疗有保障。另外,要投入资金进行贫困户危房改造、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李纪恒坦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确实有压力、有困难,出路就是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内蒙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突出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实施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江河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和重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沙不成害、风不成灾、水土不流失、生态功能不降低。
同时,组织实施非法征占用草原整治、工业固废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绿色矿山改造等专项行动,加大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和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
如何做好能源经济这篇文章,不仅关系经济发展,更关系生态环境。
布小林说,内蒙古建立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供应体系,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目前,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达到76%以上,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30%以上,到2025年可达40%以上。
在能源消费上,自治区全社会用电量的23%以上来自新能源,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00万吨。同时,积极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探索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开展能源合作。
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内蒙古致力于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布小林介绍,内蒙古的18个口岸承担着中俄之间65%的陆路过货量、中蒙之间95%的过货量。2018年,中欧班列从内蒙古过境2850多列,占到全国近50%。
内蒙古以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开发开放试验区为枢纽,建设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综合性经济区,积极发展泛口岸经济。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是中国与蒙古国第一个跨境经济合作区,要把这个合作区建成优势互补、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的高水平开放区域。
中国观察